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陈瑞祺——

心系家国 热心慈善(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101))

梁雅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04日   第 06 版)

  陈瑞祺,又名祯祥,1885年出生于广东新会。7岁开始在家乡接受初级教育,13岁前往香港读书,19岁开始随父亲在香港、越南经营米业。熟悉米店生意后,他在越南开设了广和兴、广中兴米业公司和碾米工厂。父亲去世后,陈瑞祺全面接管了家族在香港、越南的米店业务,并着手进行改革、扩大。为解决市场供应问题,他购置了黄石公号货船,常年往返越南与香港之间运送大米。凭借着他的毅力和才智,米业公司迅速发展壮大,陈瑞祺本人也成为香港米商中的巨头。1936年,他又成立了正心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

  陈瑞祺自幼受到父亲陈澄波“邦乡乃家之源,富贵切不可忘之”的训诲,虽身居香港、越南,却一直心系家国,乐善好施,尽己所能帮助贫苦百姓。1914年,家乡因械斗导致数千民房被焚毁,他捐出巨资帮助乡亲重修房屋,恢复家园。此后,他还长期为贫苦乡亲按月发钱发粮,一发就是40余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瑞祺以国家民族存亡为己任,不仅命人把黄石公号货船开回祖国用于堵塞长江口,构筑防线,还多次从香港运送大米及衣服等物资到内地,发放给苦难同胞。1948年,陈瑞祺又在家乡修建了“慈贤孝”医院,为前来就诊的乡亲赠医送药。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发生水灾、旱灾后,他也十分关心,派人前往灾区捐钱捐物。

  陈瑞祺十分关注祖国的发展。他认为教育落后是导致国弱民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改良汉字,提高国民素质。1927年,陈瑞祺在家乡创办以其父命名的第一所小学——澄波第一小学,随后又创办了澄波第二小学,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30年代,陈瑞祺先后在广州、佛山、江门和港澳等地区创办20余间澄波义校,学校的一切开支由他个人负责,所有学生都可以免费就读。在他创办的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达几十万人。

  1933年,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陈瑞祺和儿子在陈澄波创造的“道汉字体”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更易学、易记、易写的拼音新字“道字”,出版了《道汉字音》字典,并先后在广州、香港、新会等地的学校推广,让更多人能够识字,普及教育。

  陈瑞祺还一心振兴民族工业。他提出,轻视科学工艺,无补民生,要使用现代技术,发展现代工业。1936年,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陈瑞祺和儿女成功研制出了人造丝、棉、麻、玻璃等材料,以及风热油、风寒油、霍乱散等药品,并将这些药品赠送给贫苦的病人。

  陈瑞祺一生为国、为乡、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们敬仰。而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布衣布鞋,跟工人一起吃饭;私人汽车虽多次维修,也不肯更换。他做的慈善公益事业也从不以他个人的名义,只用“陈正心堂”为记。

  1950年,陈瑞祺病逝。子女继承他的遗志,爱国爱乡,积极投身祖国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持续造福桑梓。

  (广东华侨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