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伊江岁月》——

忆缅华侨共产党组织的峥嵘年代

睿 加 邢 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6月17日   第 06 版)

  “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提起侨民父辈的革命奋斗故事,杨晓东不假思索,一字一顿地说。怀揣着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新西兰归侨杨晓东开始了关于缅华侨共产党组织的纪实文学《伊江岁月》的漫长创作。

  杨晓东现为云南省侨联常委、保山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心系缅华侨共产党组织历史数十年。《伊江岁月》成书于2021年,凝聚了杨晓东的心血,讲述了近代以来,缅甸华侨建立共产党组织,掀起缅华社会觉醒、爱国与革命思潮的历史,展现了缅华侨共产党组织在缅甸、云南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以及在参加民主建国工作方面作出的贡献,再现了华侨共产党革命先烈的风华。

  缅华侨共产党的历史研究一直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伊江岁月》使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重现于世人眼前。

  以史为基 

  1983年,年轻的施甸中学老师杨晓东接待了一名从乡下进城的老妇人。老人带来丈夫的遗物托杨晓东代为整理,从中杨晓东得以窥见了华侨共产党员段古秋波澜起伏的一生。

  “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不为人知的传奇牢牢吸引住了这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他马上与华侨共产党先烈段古秋的遗孀王敏女士长谈,并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四处收集相关史料,在《伊江岁月》中还原了一名地下工作者在暗夜中为革命燃起灯火的故事:“1931年至1935年,蛰伏在缅甸甘马育的段古秋,在宗教人士的掩护下,执行马共中央的指示,开展‘此时此地的文艺’运动。”

  纪实文学尤以史据真实、考证严谨为要。为了做到这一点,杨晓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了国内外100多册参考文献,包括国内解密档案、相关回忆录、往来信函、相片等。史料珍贵,杨晓东常常自掏腰包,把佚散的资料收集起来。

  以情润笔 

  纪实文学的笔触细腻,用真实的细节重现真情。“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首生与死的咏叹!”写到缅华进步青年黄君珊与胡一川的革命爱情故事时,杨晓东感慨万千。

  他细细翻阅过胡一川的日记,里面的点点滴滴不仅还原了一名革命斗士,更还原了一个鲜活的青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杨晓东写道:“但就是要选择海浪般动荡的生活,不愿似湖水一样镜平。他喜欢在大时代里做一名旗手,不愿做时代庸俗的尾巴。”

  杨晓东与缅华侨共产党历史研究结缘,也源自于父辈的激励。杨晓东回忆,1945年之后,大伯、父亲与三叔相继加入云南地下党,开始了数十年的革命工作。父辈对革命生涯风云激荡的记忆与情怀,推动着杨晓东数十年来的研究工作。

  以文铸魂 

  “侨乡文化是一座金山,是一座富矿!”在2016至2018年的缅甸实地采风中,老侨民们向杨晓东展示了尘封已久的资料。中华总商会旧址、仰光云南会馆旧址、曼德勒云南会馆旧址,旅居海外的华人仍口口相传着先辈的荣光。

  杨晓东惊异于历史遗迹保存得如此完好,在他的询问之下,一位侨民后裔说道:“我是不太懂,也没有赶上这段时代,但总有一天会有人问起这一段故事。”杨晓东道:“今天你等到了我!”

  除《伊江岁月》之外,杨晓东还创作了《腾越往事》《天那边的云》等作品,它们围绕英国驻腾越领事馆、抗战时期的国立第一华侨中学等侨乡历史展开。谈及侨乡文化,杨晓东兴奋地说,还有许多故事需要“挖一挖,理一理”。在云南保山,有一座“晓东书屋”,杨晓东仍在茫茫书海中继续收集资料挖掘故事,一如前人,在那片土地继续战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