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焦点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6月0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白云更多 清水绿岸更美

本报记者 叶 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6月02日   第 05 版)

  5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湖湿地公园蓝天白云碧水相映,美景怡人。
  丁根厚摄(人民视觉)

  3月5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镇,志愿者队伍在玉带河沿岸清理河滩垃圾。
  粟勇主摄(人民视觉)

  5月29日,湖南省常宁市天湖国家湿地公园。
  周秀鱼春摄(人民视觉)

  3月12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一块田地里,农民正在起草坪。近年来,峰江街道通过发展花木产业、种植草坪等措施,借助绿植来净化土壤。
  蒋友青摄(人民视觉)

  五月二十九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雨后天晴,田园如画。近年来,繁昌区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化生态环境,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肖本祥摄(人民视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今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离不开蓝天、碧水、净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未来,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美丽中国建设将迈出更大步伐。

  

  天更蓝、山更青、水更清

  层峦叠嶂,清风徐来,万顷碧波荡漾。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在洱海边,与洱海朝夕相见,却总感到看不够,他说:“这几年洱海越来越清,越来越美了。”

  近年来到洱海游玩的游客,也有这样的感受。为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15年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推进环湖截污,建设生态廊道,水质持续提升。

  “2015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先后整合资金7000多万元,完成了古生村村庄道路改造、路灯安装,村村通广播、人饮管道,截污管网、古迹修复、民居风貌整治、湿地景观公园等一大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净化洱海水质、吸引候鸟栖息、美化优化环境等功能,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介绍。

  为了避免污水流入洱海,李德昌家里的猪圈房已闲置了好几年。前两年他翻盖了一下,将一楼大厅用来销售当地特产,接待游客。从此,他家就成了白族文化的一个宣传服务站、洱海保护的宣传窗口。

  从古生村穿村而过的阳溪,是洱海流域治理综合示范河流、洱海入湖河道综合生态化改造示范、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化处理示范和海西河流景观游憩工程示范河流。经过河堤生态化修复、河底清淤及生态修复、沿河农田低污染水处理等,如今,阳溪流已成为古生村最亮丽的景观河。

  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流花溪串珠公园内的美景同样令人流连。

  每天傍晚时分,许多市民来这里散步、休闲。大家纷纷慨叹:家门口就有这么漂亮的公园,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真是有福气。“能在流花溪散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福州市民陆萍超回忆说,前些年,由于缺少完善的截污系统,流花溪一度水体黑臭、生活垃圾遍布,周围居民怨声载道。

  流花溪的“蝶变”,是福州水系综合治理的缩影。为解决城区黑臭水体问题,2016年9月起,福州市采取沿河截污、治理沿线污染源等措施推进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经过数年奋力攻坚,福州市100多条内河已初步呈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面貌。

  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在网络上,晒出身边美景已成为新时尚。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民邹毅坚持每天以照片形式记录北京的空气质量。9年来,邹毅记录的北京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过去被京津冀百姓视为“奢侈品”的蓝天白云,如今成了朋友圈里的“常客”。在湖北,许多宜昌市民的手机里,都保留着江豚逐浪戏水的温馨画面。“长江生态明显好转,‘微笑天使’又光临了。”在四川,成都市民骄傲地说,坐在家里,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百里之外的西岭雪山,感受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

  进入夏季,“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行走各地,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清了……这是人们的普遍感受。

  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印证了老百姓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生态环境部于5月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在大气环境方面,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同比上升0.5%;细颗粒物浓度(PM2.5)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臭氧平均浓度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淡水环境方面,全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9%,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2%,均达到2021年水质目标要求;87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监测断面(点位)中,825个全年均达标,占94.2%。土壤环境方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水土流失面积为 269.27万平方千米。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等。

  其中,主要目标明确为: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代志新表示,此次出台的《意见》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相衔接,对8个标志性战役提出量化攻坚目标,显示了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体现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决心和信心,将有力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接续攻坚、久久为功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地纷纷贯彻落实,既放眼“十四五”时期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整体规划,又着眼于当下年度,对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立具体目标。

  《江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江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全力践行“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全力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提升行动,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确保到“十四五”末全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力实施水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加强长江和重点湖泊水库生态保护,确保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5%,Ⅴ类及劣Ⅴ类水断面基本消除。全力实施土壤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协同控制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推进重金属及尾矿污染综合整治,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

  在《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样是重要内容。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努力实现河南省辖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42.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1%以上的目标。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和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污染治理,确保南水北调“一泓清水永续北送”,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5.6%以上。打好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建设用地、农用地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地下水V类水体比例25%以下。

  辽宁省日前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进行了部署。今年,辽宁省将推动完成1.1万家重点减排企业分类分级管理和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推进33家钢铁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力争完成散煤替代10万户;完成300家企业“一厂一策”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水污染治理方面,辽宁省将继续推动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辽宁段综合整治,持续消除劣五类水质。在净土保卫战上,辽宁省今年将开展52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124座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监测;新完成3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力争将沈阳、大连、阜新、铁岭4个市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范围。

  陕西省印发的《陕西省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陕西省碧水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陕西省净土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对今年度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例如,陕西省2022年碧水保卫战的目标是,到2022年底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巩固黄河流域水质“良好”势头,保持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水平,11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劣Ⅴ类比例均达到国家要求,纳入国家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山东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若干措施》中,有不少创新性开展的任务措施。例如,蓝天保卫战方面,建立工业源全口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清单,建成臭氧源解析平台。碧水保卫战方面,实施“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即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行动,到2023年,要有80个左右的县完成整县制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净土保卫战方面,整县制推进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创建。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防治涉及的领域更广、要求更高、标准更严。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接续攻坚、久久为功,必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