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5月3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绘生态底色 建美丽乡村(新征程·新步伐)

朱金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31日   第 08 版)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创新探索“村庄整治、产业发展、合作开发、集中安置”模式,让沿途有风景,村里有乡愁,田野有产业。图为湖口县舜德乡灰山村四组,风光如画。
  张 玉摄(人民图片)

  乡村之美,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在古代中国,山水田园之所以能够自成诗派,正因为它的清丽之景饱含诗意,它的恬淡生活令人向往。

  但长期以来,受农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欠生态账”的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种植业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养殖业产生的粪污尾水直排入河,生活垃圾围村丢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上述种种,或许带来一时的便利,其害之烈却是有目共睹。

  应该看到,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作为自然资本,湖光山色、稻田麦浪既能愉悦当地村民的身心,又是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能为农产品添上绿色的附加值。因此,保护乡村的美丽生态,不仅能够发展“美丽经济”,还能为村民带来美好生活。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着点多面广、千头万绪的现实问题。要想为美丽乡村绘就浓厚的生态底色,就必须用辩证眼光和系统思维,面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挑战。举例来说,畜禽粪污的确是一种污染,但若能进行资源化利用,科学适量施用于田间,不仅能够减少化肥用量,防止土壤污染,还有利于农村黑臭水体的控源截污,让污染治理事半功倍。

  在新型城镇化逐步走向成熟的当下,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较于城市,乡村是一个自然属性更强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落下乡村,美丽中国的画卷上不能缺少美丽乡村这块拼图。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大拆大建、形象工程等问题。乡村美不美,关键在于是否解决了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等核心问题,能否让村民有较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否则,流于形式的建设只会让乡貌美景变得千篇一律,乡情乡愁反而渐行渐远。

  因此,建设好美丽乡村,既要发动广大村民共同推进生态改善,协力维护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又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环境整治的标准和阶段性目标,同时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精准发力,赢得实绩。

  绿色生态绘到底,一村美景一村情。我们期待着,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久久为功,攻坚克难,不断探索形成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变美方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乡村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让乡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一时美向长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