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面。在友人驱车陪同下,我们来到云南省昆明市东南郊的官渡古镇。古代这里曾设渡口,渔舟和官船皆在此停靠,然后改乘轿或骑马入昆明城,故得名官渡。早在唐宋时,此地已成为大集镇,到明清时更是商贾云集,高塔辉映,建筑景观有六寺、七阁、八庙之盛。古镇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官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建于明代的金刚塔,我们正凝神观赏。“来,快尝尝这里的传统小吃——官渡粑粑!”友人忽然递过来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沓热腾腾、刚出锅的饼状食物。每个都有海碗口大,两厘米厚,内中带馅。馅由玫瑰、豆沙或芝麻、花生、核桃等细果仁拌糖调制而成。咬一口,香气扑鼻,松软甘甜而不腻。我一口气吃了半个还觉得不过瘾。
本打算饱览当地的文物建筑,但不巧的是几座主要寺庙闭门维修。我们只好沿街转,浏览众多店铺中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不知不觉已到中午。走进一家饭铺。友人让我们先落座,不一会儿便用食盒端来了不少当地小吃。那一个个麻将牌大小的烤石屏豆腐,外黄内白,质地细腻,入口绵软清香而带韧性,明显比以往吃过的豆腐要胜出一筹。据说早年,石屏县的先民在四方城门下开凿了四眼石井,出水颇旺,但味酸涩苦,不可饮用。居民饮水须出城数里去挑。明代北门内有位潘老汉,经营一家豆腐坊,每天需用水12担。按当时的风俗,挑水的重担落在孙媳身上。一天,孙媳趁家人全都外出做客,从附近的石井里提够了所需的用水。她原以为会因此挨骂,不料次日做豆腐刚点浆便迅速成脑,定型为条状,口感特佳,毫无酸涩味。事一传开,人们都知道县城内四口石井出的“酸水”里自然含卤,可替代石膏点浆,此后便成了制作豆腐的理想凝固剂。
“这是我们昆明人最喜欢吃的小锅米线。”友人指着一碗米线推荐道。我接过碗来,一股香气扑面。米线是用高汤煮的,中间拌有肉沫、豌豆尖、酸腌菜、油辣椒……送入嘴中,微微感觉有一点酸、甜、辣,诸味调和,恰到好处。依次尝罢爽口的卷粉、酥脆的锅贴、味醇的卤鸡爪后,友人又热情地送上一盘“大救驾”——腾冲炒饵块。米制饵块类似江南一带出产的水磨年糕,不过切成了扁平的菱形,佐以火腿片、鸡蛋、番茄、白菜心、豌豆尖等炒制而成。其色红黄白绿紫,五彩斑斓。其味清爽嫩滑,香辣适度,别具一格。“大救驾”的名字还缘于一段传说。相传吴三桂率清军入滇,逼近昆明。李定国、刘文秀二将保护南明永历帝转战滇西抗清。一日来至腾冲,天色已晚,部队断粮。永历帝疲惫不堪,饥饿难耐。一家农户闻讯,搜罗了家中最好的几样食物合炒了一盘饵块献上。永历帝吃后慨叹道:这炒饵块真救了朕的驾!从此“大救驾”就成了腾冲炒饵块的代名词。
饱餐后再喝一杯用木瓜糖水浸泡的米凉虾,甜丝丝、凉津津,那叫一个爽!虽然官渡古镇一游没能享到眼福,但领略了诸多云南的传统小吃,大饱口福,也算是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