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护黄河生态 养黄河精魂(新征程·新步伐)

朱金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17日   第 08 版)

  近年来,山东省邹平市利用北部沿黄地理优势,沿着黄河大堤逐年植树造林,培育黄河文化,建设黄河生态文明,建起两处黄河森林文化公园、一条22千米的沿黄生态旅游长廊以及近5000亩的沿黄防护林和经济林,形成了生机勃勃、绿色发展的沿黄生态文明观光区,造福黄河沿岸人民。
  董乃德摄(人民图片)

  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依秦岭,东流渤海——这便是黄河流域,这便是母亲河滋养着的神州大地。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倚赖黄河、书写黄河:它既有“派出昆仑五色流”的婉曲柔美,又有“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气势磅礴;它既挟沙而下,冲积出沃野良田,又“善淤、善决、善徙”,给沿岸居民带来忧患。正是在傍河而居的漫长岁月中,黄河文化逐渐形成,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河水般绵延传承。

  今天我们谈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应首先认识到:黄河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条件是黄河精魂得以养蓄的基础。

  纵览黄河流域内的文化瑰宝,其产生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河湟地区的羊图腾崇拜、平弦坐唱艺术,尽显黄河上游大漠草原的风韵;关中地区多叙渔猎之事的石鼓文,折射出黄河中游的水土丰美;齐鲁之地的海北遗址出土多种瓷片,意味着此处曾有繁华码头,揭开了黄河昔日由此入海的生态图景。

  因此,要想保护好黄河流域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就必须保护好黄河流域内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这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全流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发动沿黄各省区的协同力量,共同推进黄河大保护;又要着眼于不同地区黄河生态的具体实际,上游加强水源涵养,中游抓好水土保持,下游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直击黄河生态保护的重点与痛点。

  黄河泥沙含量较高,生态本底相对脆弱。所以,与河生息不仅是黄河文化的起点,治水、植绿、调沙等生态实践更成为黄河文化流变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堵不如疏”的生存智慧、“誓将沙漠变绿洲”的奋斗豪情、“黄河宁,天下平”的家国情怀,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可以说,人水和谐互动的“交响”是黄河文化“大合唱”中的强音。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把黄河的事办好,就必须统筹推进黄河生态治理与文化保护,让黄河继续做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为大江大河治理树立标杆。

  以旅游业为例,生态和文化是两种主要资源,拥有其一便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黄河流域兼具两种资源,雪山、湿地、草原、瀑布等地形地貌千姿百态,不可移动文物多达30余万处,发展旅游业是全流域的共同机遇。可喜的是,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已经发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取得进展,甘肃、陕西、河南等地的沿黄生态文旅廊道也已初现身影。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更加良好、文化更加繁荣、发展质量更高的黄河新貌值得期待。让我们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