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之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5月05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新实践 新思考)

龚仕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05日   第 10 版)

  从仅是手握科研成果到科创企业落地开花,西安交通大学的孙杨教授团队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秦创原集中了成果转化链条上金融、法律等各种服务,解决了科技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孙杨说。他的“绿色多元金属氧化物卤化专用催化剂开发”项目获得了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秦创原不仅将其项目扶上马,还送他走一程。

  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斐然,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尚待提高。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抓手。陕西举全省之力建设秦创原平台,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让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让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指引科技创新。

  强调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从书斋到企业,从实验室到工厂,从高校到生产线,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需要为创新主体和产业主体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供应。陕西相继推出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等20余项省级层面政策文件及配套政策;发布了涵盖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科研平台、服务体系等5大类共70条措施的“政策包”;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政策精准发力出质量,资源优化聚集促成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成功表明,只有充分盘活科创资源,在产业链、创新链上找突破,才能助力科研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企业处在市场一线,最了解市场需求。在建设秦创原平台实践中,陕西加大对企业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人才、科技企业、创新平台、中介机构四类创新主体通过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一站式申报兑现,推行“免申即享”、政务数据后台共享,符合条件的企业不需申报即可享受政策支持。当前,秦创原正着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持续力为出发点,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需求提出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和利益联结的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重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工作者队伍,但是科研成果面临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转化途径单一的问题。同时,企业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分散、科研成本高昂的短板,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智脑”进行技术攻关。陕西新近公布了首次遴选的2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形成科学家与工程师相对固定的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下一步,还应探索由政府部门统筹现有的技术成果发布平台、科研需求发布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争取各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寻求各平台统一整合、集中运营的可能,实现企业科研课题和高校智力资源快速对接、科学家团队和工程师团队高效匹配,加强平台管理课题、服务企业和高校的能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托。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陕西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正在逐步凸显。时代造就了秦创原,时代期待更多创新驱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