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4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古色古香渐凹村

庞利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29日   第 12 版)

  渐凹村风光。
  孙连明摄

  自打在朋友圈看到云雾缭绕、古色古香的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镇渐凹古村的图片,就心向往之。

  这一日,绕过太行山路十八弯,站在薄雾缠绕的半山腰,依稀看到一座依山而建的小村庄:绿树、红墙、云雾、群山……我被那份宁静自然所陶醉,心顿时静了下来。渐凹村到了。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渐凹村,没了云雾缭绕,只有古色古香。据村里老人们介绍,渐凹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当时,侯、李、胡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开荒,起名侯家庄。村庄最初建在距现址偏北的地方,因地势高缺水,遂移至山凹有渐水处(当地人称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为“渐水”)。之后,范、郭、崔、朱等姓氏陆续迁入,人丁兴旺,村庄初具规模。因村子坐落在渐水凹地,故改名为“渐水凹”,后又改为“渐凹”,沿用至今。水依旧庇佑着这里的人,山后清冽的山泉水被加工成桶装水销往多地。

  村子依水而建,处于半山腰向阳山坡,相对位置较高,坐北朝南,三面环山,藏于太行崇山峻岭间。由高处眺望,整个村庄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雁。600多年来,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村民躲过了战乱,也免受暴雨洪水之灾。他们静居一隅,享受着先祖留下的美丽家园。

  渐凹村多是用红石或青石砌成的二层建筑。这些房屋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而厚重。漫步其中,你仿佛能看到当年渐凹先人上山开石、肩扛手抬、千辛万苦建造的场景。

  随手推开一扇古朴木门,来到一家红石砌成的院子,每间屋子都透着生活气息。小院虽小,却显得很温馨。又走进一家一进两套院,这家院子大些,房屋略多些,那蓬大的石榴树、粗壮的苹果树记载着当年这家人的红火与平安。还有一座一进七套院,门口用紫色英岩石块垒砌,厚木板做门。墙体用的是经人工打磨、齐整规则的青石条垒砌,每个院子都有石楼。这是村内最大的一处院落。据村里老人们讲,这所老宅的主人是清朝秀才朱世英。我猜测是文人内敛气质使然,这座大宅子没有气派的门楼,也没有精美的雕刻,仅在主人居住院落的门前砌了七级青石台阶,或许为了行走方便,或许在提醒外人这是一座一进七套院。村里还有多处一进三套院、一进五套院,都是古朴的风格。

  600多年的历史积淀,在渐凹村留下诸多古迹。村东天顶山南侧山脚下有一座漆泉寺,据明代万历二年重修漆泉寺碑文记载,寺庙由唐朝开国将军尉迟敬德监修,为历代僧人诵经和传播佛教文化之地。村内的“七步三眼井”较罕见,三眼井均为东西走向,每眼井之间相隔七步,至今井水依旧清澈。为什么在如此相近之地打下三口井,却没有一个答案。还有村子中间的“爱情树”——两棵长在一起的老槐树,更是令人称奇。据村中老人讲,自他们记事起,这两棵树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底是怎么长成的,谁也说不清。村中央有一座坐南面北的清代戏楼,刚刚修缮过。戏台不大,有10米多高,青瓦斜顶,木制廊檐雕刻精致,由4根青石圆柱撑着,古朴典雅。自清代至今,渐凹村一直传承着扭秧歌、敲锣鼓,吹唢呐,打洪拳、梅花拳,唱平调、落子腔等风俗。

  渐凹村不大,游览一番却用了1个多小时。转过山路一道弯,回头再看渐凹,不知何时云雾又升起。渐凹村若隐若现,斜顶的房屋层层叠叠,如在画中。渐凹,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