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4月2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极端天气频发 “气候难民”激增

本报记者 林子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28日   第 06 版)

  据外媒报道,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多地制造大量“气候难民”。世界银行预测称,到2050年前,气候变化可能迫使超过2亿人迁移。专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责任,建立“气候难民”相关国际援助机制是当务之急。

  流离失所者增加

  据美联社消息,当地时间4月11日至12日,南非东部地区突遭强降雨并发生严重洪灾,超过4万人失去家园。

  近年来,类似极端天气事件频繁侵扰全球多地。在亚洲的孟加拉国,每年有数十万人因海平面上升、洪水等问题被迫迁移;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中美洲国家,气候变化加剧土壤退化,农民成群结队离开干旱的田地;在非洲萨赫勒地区,由于洪水泛滥、粮食短缺、暴力丛生,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联合国难民署指出,受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影响,每年有超过2000万人被迫境内迁移或跨境避难。世界银行2021年9月发布的报告预测称,2050年前,气候变化将造成约2.16亿人在其本国境内迁移。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会有多达8600万内部“气候移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4900万,南亚4000万。

  发展中国家蒙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不久前发布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指出,随着全球温度升幅走向1.5摄氏度,未来20年世界将面临多重气候危害。最不具备应对能力的人群和生态系统受到的打击最严重。

  在去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环境部长韦拉·莫里表示,受全球变暖影响,海平面上升,卡特里特群岛数千岛民需要重新安置。他向发达国家喊话:“发达国家必须履行基本义务。因为它们的工业活动,我们成为全球气候问题的受害者,这绝对不公平。”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气候难民”已成为当前的国际难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气候难民”挑战尤为突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自然环境禀赋不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技术手段不足的多重困境,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适应性差、脆弱性强,导致受气候灾害影响更严重,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更高昂。遭遇气候灾害后,发展中国家受限于医疗水平和经济能力,在防治传染病和灾区重建等气候灾害救助方面也面临更多困难,这都加剧了‘气候难民’问题的产生。”李强说。

  呼唤国际法支持

  联合国难民署指出,在气候变化和灾害背景下,部分人群被迫跨越国界,在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国际保护,难民法和人权法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现有国际法框架对‘气候难民’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国际救援机制也没有专门针对‘气候难民’的机制,导致联合国难民署、移民署等机构处理相关问题时缺乏明确的国际法依据。”李强说,“国际社会有必要积极缔结相关国际公约,构建应对‘气候难民’问题的国际救援机制,形成国际合力。”

  近年来,“气候难民”相关国际解释已有突破。联合国于2018年通过的《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全球契约》指出,对因环境恶化被迫离开原籍国的移民,抵达国政府宜为其制定搬迁计划并提供签证便利。2020年1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一项判决中裁定,“气候难民”不能被遣返回国,气候危机可能导致“个人权利被侵犯”。英国《卫报》援引专家分析称,这为“气候难民”未来寻求保护打开了大门。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国际社会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气候难民’问题视作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凝聚国际共识,推动国际合作。各国应加紧落实和实施《巴黎协定》的各项措施,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尽快兑现《巴黎协定》中规定的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资金的承诺,以帮助其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根源上减少‘气候难民’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