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世界遗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4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考古发现助力文明互鉴(看·世界遗产)

曹兵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25日   第 11 版)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已经进行了30多届,业已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公共考古学活动之一。

  考古发现的真实性、现场感和科学性,能够将人们带回已经消逝的过去,拼构重塑我们对过往历史的认知。因此,考古不仅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事,而且是国家、民族和公众的事。全球化时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面对现实还是畅想未来,都需要全盘梳理拥有的历史遗产,弄清我们是谁,从哪来,往哪去,以此培养文化自觉,开阔文明视野,走上继往开来的复兴新征程。

  每一次考古发现、每件出土的古代遗物或遗迹,都反映着古人生活的某个方面,折射着人性与文明之光。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中国考古学关注的重大课题。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经将百年来中国考古发现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概括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中国考古既研考自己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历史历程——这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考古”;同时在更广大时空范围内,对人类社会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行比较研究,中国考古也有着重大的探索责任和发言权利——这是“让过去启迪未来的考古”。中国考古既要在世界视野下看中国,也要透过中国认识世界和人类的演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在寰球一村、全球一体的今天,人类已不可能再承受文明崩溃之痛,必须以更加包容开放的胸怀面对大地与星空。此时,考古发现有助于文明互鉴,可以帮助熔铸一个兼容古今、协同演进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共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将大有可为。

  (作者为中国文物报原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