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春来时节,节气伴着渐暖的气温轻拂在焕然一新的条子泥湿地上。短短数日,大堤边缀满鹅黄新芽的柳枝变为柔情万种的绿色丝绦;大堤内侧,清香扑鼻的油菜花和着拔节的小麦竞相生长,黄灿灿、绿油油,一片连着一片。大堤外侧,滩涂无垠,直到与海天相接。第一波春迁的候鸟,白脸琵鹭、黑脸琵鹭、鸬鹚、红嘴巨鸥和卷羽鹈鹕,一拨拨、一群群飞来,与湿地上悠然觅食的麋鹿和平共处。鸟叫鹿鸣,生机盎然,条子泥奏出春天最美的乐章。
没有碧水拍岸,没有鱼翔浅底,浑浊的黄海可谓海中异类,长江黄河在这里激情相拥,滋养出独树一帜的滩涂湿地和黄海风情。久久为功呵护生态环境,江苏将东台条子泥湿地打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就在虎年来临之际,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揭晓,条子泥荣登中国最美海湾。
寻找勺嘴鹬
到条子泥观鸟赏景,不下数百次,最令人激动的当数去年国庆期间的那次雨中寻鸟。那是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召开之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团队驻扎条子泥,连续三日向世界推出特别节目《寻找勺嘴鹬》,我们全程相随。
条子泥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最为重要的栖息地、补给站,每年有数百万只的鸟类在此驻足、停歇、繁衍。目前已观测到的410种鸟类中,有23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勺嘴鹬是其中最为稀罕的一种。它小小的,茸茸的,像饭勺一样的嘴巴在泥沙里搅个不停。目前全球种群只有200多对。
10月8日,一月之中潮汛最大的一天,时大时小的雨水连绵不断,我们早早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在草丛、泥沙中艰难跋涉,尽管穿着雨衣打着雨伞,不一会儿依然是半身湿透。正是潮水上涨之时,突然一拨拨鸟浪从头顶上飞过,涌入大堤内侧高潮位栖息地的浅水区和沙滩。一路走过,密密麻麻的鸟儿近在眼前。嘴比较长的是白腰杓鹬,嘴比较短的是灰斑鸻,更小的是黑腹滨鹬,走动很快的是小青脚鹬……
“快看,快看,那个嘴型像勺子的就是勺嘴鹬。”直播到第16分25秒时,随着一声惊呼,一只正在觅食的“小勺子”出现在镜头里。一旁的鸟类学家确认:“没错,的确是‘小勺子’。”
连续三日直播,日日有惊喜,小精灵勺嘴鹬萌翻了观众,条子泥湿地公园丰富的生态资源也随着直播令世界惊艳。第二天下午,我们在海滩上又发现悠然觅食的5只勺嘴鹬。同行的北京林业大学专家介绍,许多专业人士也常常是一“勺”难寻,“你们真是太幸运了”。
湿地上生物多样性丰富。两位科研人员从滩涂上捞起一拨泥沙,放进特制的铁筛子里筛洗,透过放大镜,四五十只不同类的小虾、四五十只不同类的小蛤一览无遗。在条子泥,飞鸟、游鱼,湿地上的虾蟹蛤,滩涂下的底栖生物,构成多彩的动物世界。直播第三天,镜头中闯进一群麋鹿,它们悠闲地低头吃草;更远处,有几幢简易房屋,那是护鸟守堤人的临时住处。鸟、鹿、人,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感画卷。
荒滩变绿洲
还是在两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过一幅条子泥滩涂“潮汐树”的图片。一排生长在金黄地平线上的“深秋树林”,枝杈向陆,根部向海。
“潮汐森林”是条子泥滩涂独有的景观之一。东海前进潮波和黄海旋转潮波在这里交汇叠加,潮差大,潮流强,在烟波浩渺的大海深处,形成了壮观的“二分水”奇观。
宽广平缓的滩涂上,潮水拥着泥沙,淤蚀变化快速,大大小小的潮沟描绘出一株株规模庞大、形态多变的大树。潮汐运动携带的粉砂质淤泥逐年增高,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微地貌。光滩和草滩在滩涂交互,文蛤、贝类、蟛蜞穿行。茂密的草滩上,遍布包含陆地盐土植被和湿地盐沼植被在内的两种盐生植物群落。在秋日晴空之下,芦苇、米草和株型有“翡翠珊瑚”之称的碱蓬随风摇曳,形成油画般的美景。
条子泥另一大景观是6.8万亩的人造平原森林——黄海国家森林公园。这颗镶嵌在太平洋西岸海滨湿地上的“璀璨绿宝石”,是又一处堪比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太阳一出冒盐花,大风一吹满天沙,蚊子都有苍蝇大,百脚毒蛇到处爬。”上世纪60年代末,“18勇士”闯滩沿海拓荒植绿,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一代代“黄海林工”前赴后继走进盐碱荒滩,团结友爱、同甘共苦、无私奉献,开创事业。昔日莽莽荒滩,如今郁郁葱葱,超60万株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银杏,构筑起一道壁立于大海与陆地之间的绿色屏障。苏北沿海也因此成为同时兼备森林、陆地、海洋三大生境系统的生态福地。
从今年起,江苏省东台市又沿85公里海岸线拉开万亩盐碱地造林建设序幕,再现黄海林工“敢教荒滩变绿洲”的奇迹。同时启动建设碳汇试验林,迈开走向碳汇经济的第一步。
高潮位栖息地
“720”,这是沿海经济区从渔民手中收回720亩鱼塘为迁飞候鸟量身定制的一处栖息场所。
时光回溯到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东台人以“世界眼光”呵护生态净土,放大世遗效应,走出了一条“政府+科研+公益组织”的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在江苏省率先编制滨海湿地修复规划,与红树林基金会签署《江苏盐城条子泥公益保护地项目合作协议》,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研究基地,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东台复旦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全岸线推进互花米草整治和湿地修复,划定红蒿地2800亩黑嘴鸥繁殖地……科学务实,妙招迭出。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江苏盐城“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自然解决方案”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核心内容便是推广720高潮位栖息地成功经验。
高潮位时,在滩涂上觅食的候鸟就要到大堤内侧寻找落脚栖息之地。建设“720”,是出于沿海人为候鸟提供更好生存环境的朴素愿望,也是专家长年蹲守东台沿海观测研究的成果。
2020年春节期间,东台沿海经济区与承包鱼塘的渔民协商,退渔还湿、营造鸟类生境。4月候鸟春迁之始,这处候鸟“俱乐部”就建成投运了。如今,与大海一堤之隔的720亩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已成鸟儿避潮休憩的“家园”。大潮涌起,成千上万只鸟儿飞越海堤,亲水栖息,载歌载舞。2021年10月,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在这里监测到100多种共计6.5万只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