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之一,有“雪飞天”的美称。
在这里,运动员要从垂直高度48米、坡面30度的起跳区全速滑下85米,在空中完成旋转、抓板等技巧动作后,在坡面38度的落地区平稳着陆,是难度极高的极限运动。
在这里有这样一支队伍,当谷爱凌、苏翊鸣夺冠时,尽管近在咫尺却必须坚守岗位,保护赛场上运动员和赛场下观众的健康和平安。他们是这里的医疗保障团队。
2月15日,“雪飞天”完成本届冬奥会全部项目的比赛。同时,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疗保障团队,也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挥别首钢赛区。
比赛前一年就开始准备了
按照赛程,从2月7日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开始,到2月15日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首钢滑雪大跳台共有4个项目进行比赛,赛程并不长,但医疗保障准备工作从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准备。
“这里是北京赛区唯一一个雪上场馆,而且全是新项目,可供借鉴的场馆医疗保障和救治经验很少。”场馆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康帅说,为了尽早熟悉场地和救治流程,从2021年3月开始,医疗保障团队就开始进行技术准备和各种推演。
医疗保障团队共有成员74名,承担运动员和观众的医疗保障工作。在团队组建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除了场馆医疗官康帅、副医疗官王昊等神经外科专业的骨干外,保障团队成员分别来自骨科、颌面外科、普外、心内、呼吸、急诊等专业,一方面能够满足创伤救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应对常见内科疾病的救治。
“首钢滑雪大跳台共有4个医疗站。其中两个FOP(比赛场地)医疗站一个在起跳台旁,一个在结束区。还有一个运动员医疗站和一个观众医疗站。”康帅说,落地区是最危险、最关键的地方,而救治最难的是中段的平台区,那里有近40度的陡坡,“人爬上去都困难,不要说转运了”。
在接下来的300多天里,在冬奥组委和医院的帮助下,医疗保障团队一边尽可能多地收集赛事保障信息,一边充分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反复讨论、演练应急预案的各种细节,每个环节的衔接要求精确到秒。
“真到了赛场上,一旦发生意外,必须尽可能减少伤员痛苦,实现快速高效救治。”康帅说,“我们的一举一动,表现的是中国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面貌,一点儿都不能含糊。”
救援演练中遭遇“当头棒喝”
2021年12月1日开始,医疗保障团队陆续进驻首钢滑雪大跳台;农历小年刚过,“大部队”全部到位。
“太美了!”刚到赛场,队员们被覆盖着白雪的“雪飞天”惊艳了,接着就被拉到医疗站,开始“真刀真枪”的演练。
如何在保护固定上肢的情况下脱卸伤员的雪板,在坡道上抬起伤员脊柱板时如何协调4位队员起身的高度姿势,在救援过程中如何保护运动员的隐私,如何让重达300斤的船式担架“听话”……一些在手术室里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在天寒地冻又很滑的雪地上,让医生们显得笨手笨脚。
“要想游刃有余,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反复练习。”王昊说,每次演练,团队都要多角度记录下来,大家对照视频中的问题反复练习,不断改进。
“摔跤、流汗,甚至受伤都是常事,但是没有人叫过苦,都憋着一股劲。”队员曾峥说。
这段时间,康帅和王昊两位医疗官经常是从早上6时开始工作到次日凌晨,房间里的灯光经常彻夜长明。
由于大跳台项目的挑战性和危险性,FOP医疗救援受到国际奥委会科学和医疗委员会官员的特别关注。他们对保障团队的装备和药品、救援流程和紧急预案进行了考察并高度肯定。国际奥委会急救专业的医生也给保障团队讲授了相关知识和救援要点。
艰苦的练习效果明显,就在队员们配合越来越默契、救援效率和效果越来越好的时候,到赛场考核救援工作的国际雪联竞赛主管里奇给团队出了两道难题。
“一个是,起跳平面距离地面12米高,运动员如果在此处坠落,伤情会非常严重,怎么才能用最快速度把伤员平稳地运送到落地区进行救援;一个是,运动员坠落在倾斜角度近40度的坡道上,因疼痛焦躁而卷曲身体,如何安全固定运动员,防止运动员和救援者不从坡道滑落?”康帅说,这“当头棒喝”让保障团队再次警醒。
经过团队反复设计和练习,里奇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最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的认可,认为处置是准确的,固定和转运非常专业、安全和快速。
农历除夕,保障团队是在雪上度过的。清晨6时出发,6时30分全部就位。他们进行了操演:“运动员”从赛道上飞速滑下时突遭意外,FOP团队各司其职,快速有效将“伤员”转运……一场雪上全要素演练,成为全体队员最难忘的除夕记忆。
不忘职责,把欢呼放在心里
2月3日8时51分,冬奥会训练日一开始,就出现了救援情况。
“赛场有运动员摔倒,裁判中止比赛,示意医疗介入!”
“FOP呼叫医疗官,吴瑞卿医生已进入赛场查看伤员。”
“伤者右腿部着地后疼痛无法行走,需要转运!”
医疗团队携带脊柱板、颈托和急救包进场,2分钟内将伤员运至场地外,比赛继续。保障队员、骨科医生曾峥快速评估伤情。
“FOP呼叫医疗官,怀疑伤者右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需转往定点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此时,时针指向8时56分。15分钟后,伤者被转运至定点医院;半小时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右膝关节外侧韧带断裂,已经迅速采取治疗措施。
之后,这样的场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时不常出现。
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初君盛和国际医疗部护士长杨志凤带领16位医护骨干和4名高校志愿者,组成了FOP医疗站和赛道医疗点团队,承担着比赛场地救援和医疗保障的最前沿任务。同时,观众医疗保障工作也已经启动。
“每天6时到场地,部署各点位工作,等待观众入场。最后一名观众离场后,检查设备和场地,我们再离开。”团队成员杜万良说,每一天的保障工作,都在考验着队员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2月8日,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谷爱凌获得金牌。
2月15日,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苏翊鸣夺得金牌。
就在全场变成欢乐的海洋时,近在咫尺的保障团队却必须保持冷静。“谷爱凌、苏翊鸣夺冠时,我们保障团队就在旁边!大家都非常激动,但是只要观众不退场,我们就不能忘记职责,时刻把本职工作放在心上。”杜万良说。直到现场观众全部离开,保障团队的工作人员们才有空闲,以大跳台为背景拍合影,留存纪念。
2月15日,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比赛项目全部结束,医疗保障团队也完美谢幕,准备回归本职,回到诊室、手术台。精彩的比赛、艰苦的工作,给团队每一个人都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冰墩墩’到货没?结束后我要去‘抢’一个!”说起完成任务后的愿望,大家不约而同地说。
本文图片均由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