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钟的太阳,暖暖的。一段舒缓的溪流,将水里的太阳梳洗,秀发金丝般飘逸,间或,甩一甩。一群小鱼追逐水纹而去。
独木桥上,已有人走动。有人挑着一担黄豆秸秆先行,稍后,一老一小也上了桥。侧看,圆润的太阳伴行着,桥便洇出一道绚烂红晕,人便如行在彩虹上了。雾已散去,对岸的村庄,愈发清晰。村庄靠着山。山并不高险,但峰峦绵绵,阔叶林茂盛。
从村前川流而过的溪水,叫马金溪,是钱塘江的一条小支流,是由许多涓涓细流汇合成的一条小河。水边芦苇、香蒲、三棱草和野生水草随波流荡,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就坐落在马金溪畔。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下淤村人的马金溪,曾有过一段邋遢日子。养殖户随意将猪粪鸡粪排入马金溪。雨季洪水泛滥,溪道多年未疏浚,污水倒灌入村,见门就入,卷走家具,劫走鸡鸭鹅猪。洪水退去,遍地遗弃着被拆卸的用具,死去的家畜,还有一窠一窠的死水潭。
如今,马金溪早已换了模样。独木桥这段溪流,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水边飘散着几叶彩色小船。有孩子欢快呼叫着朝小船跑去,后面大人追赶着呼喊着:慢点哎、慢点哎——这里是儿童水上乐园。
变的不只马金溪。在时间经过这个小小的下淤村时,县城的、乡镇的、村里的人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
下淤村先后有偿收储了几十栋村民的土木结构老屋,以“微改造”方式打造了一栋栋既充满田园野趣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建筑,并命名为“霞洲艺术村”,吸引了几十位艺术家入驻。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激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尽管村庄曾经衰败,尽管有些人已经去了他乡,但村庄的根基还在,文化基因尚完整。因为有作家和艺术家的到来,有文学和艺术的召唤,那些走远的人又一一归来。
每年游客数也在增加。这个曾经荒寂的村庄热闹了起来。
沿溪小道漫走,天色空蒙,一处临溪的白墙黛瓦建筑引人注目。轻摇门口风铃后,一位女士迎门带领入门。院内装饰得自然随性,令人惊喜。有些墙面是用废弃的瓦片砌的,呈青灰色鱼鳞般排列。大树仍然保留,仰望能见树冠以及一片天空。靠近水边一侧,篱笆墙,半开放式。站在窗口,水流近在咫尺,水草悠悠,鱼儿悠悠,清澈见底。桌子上摆放着茶具,还有香炉、香筒、香插,檀香缭绕。这是个以“汉唐”为主题的汉唐香府传统文化体验馆,由废旧机埠改造而成。在这里,人们可以品茶,品香,插画,抚琴,书法。
女士到古琴房为我们这群远方来的客人抚曲。闭目凝神,我仿佛听见水鸣清涧,花开幽谷,雪落山川,仿佛可感受天地万物极细微的触角。
江南文化的核心,便是水的特质。它大度包容,集溪成湖,汇流入海。它自由流淌,不硬抗也不受拘束,走不通便绕山而行。正如下淤村人,为改善环境放弃有污染的养殖业,变通发展。水是天然的融合剂,也是天然的洗涤剂。它一边穿行流淌,一边滋润田野和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