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社会经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2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法治促文明,让安宁常相伴(新视角)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2月14日   第 09 版)

  正在午休,却被楼下商铺的高音喇叭吵醒;走在路上,被机动车巨大的轰鸣声吓了一跳……不论工作学习还是居家生活,很多人都曾遭遇噪声侵扰,被折腾得心神不宁,却又束手无策。

  前不久,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该法对邻里噪声、娱乐健身噪声、室内装修噪声、设施设备噪声、商业经营噪声等生活中常见的噪声扰民问题作出相应规定,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环境污染,噪声虽然不像大气污染、水污染那样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威胁,但是对人们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其实非常大。有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会造成4秒钟的思维停顿,长时间的噪声会使劳动生产率降低10%—50%,差错率上升。长期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耳聋发病率明显增加,并导致情绪低落、睡眠质量降低,还会对心脑血管、消化等身体系统产生持久性、积累性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噪声污染防治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出台新的噪声污染防治法正是呼应人民群众对声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有效举措。新法有很多亮点,比如删除了原来名称中的“环境”二字,明确法律规范的对象仅限于人为噪声,并在扩大适用范围、加强噪声分类管理、强化社会共治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广场舞噪声扰民存在“法不责众”等问题,新法提出警告、罚款等处罚措施,明确监管部门责任,为强化落实提供坚实支撑。此外,除了加大处罚力度,新法强化了源头防控,如增设“噪声污染防治标准和规划”一章,明确规定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强调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等的防噪声距离……种种措施有利于促进噪声污染防治走深走实。

  噪声污染防治的推进为行业创新带来新机遇。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发展、新材料不断问世为推动智慧防噪降噪、促进科技惠民提供了支撑。相关行业的创新变革应紧扣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治理的新变化和新需求,积极推出低噪无噪以及具有吸音隔音功能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绿色高效发展。

  噪声污染防治是法治课题,也是现代社会的一道文明考题。生活中常见的噪声纠纷,很大程度上与一些人尚未养成尊重他人、主动降噪的文明习惯有关。厚植噪声污染防治的法治土壤与社会土壤,需要以法治促文明,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噪声污染防治意识,不断涵养遵守规则、敬畏法律的社会文明。期待随着新法深入实施,更多人养成文明习惯,噪声可以早日远离我们的生活,让安宁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