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2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用创新擦亮国产自行车品牌(品牌论)

赵 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2月11日   第 10 版)

  自行车深受中国人喜爱。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飞鸽”“永久”“凤凰”等一批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在过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自行车作为老“四大件”之一,是人们首选的代步工具,常常面临着“凭票购买”、供不应求的局面。当时,自行车企业仅仅生产传统的“二八大杠”便可保证盈利,既没有创新需求,也没有创新动力。也正因为当时自行车产业有低技术、高收益的特点,传统的国营自行车企业遍地开花,都想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选择汽车、电动车等作为代步工具。另一方面,外资自行车品牌也开始涌入。部分老牌自行车企业仍怀抱旧思维,成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面临着无人问津、难以为继的局面。其中一些企业也曾尝试“自救”:有的开始着眼国外市场,有的转而生产共享单车,但这些做法并非长久之计。一方面,国外消费者对低端代步用自行车的需求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共享单车市场经历过野蛮生长,已经进入有序时代。一旦这些市场需求饱和,只生产低端自行车的企业转型成本会更高,创新难度会更大,也更难在同质化竞争中生存下来。

  让国产自行车重现辉煌,需要“精耕细作”,加大创新力度,转型主攻高端产品。当下,全民健身的热情空前高涨,骑行文化的土壤愈加深厚,骑友人群数量逐年增多。自行车,不再仅仅被当作代步工具,而是作为一种健身器材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中国消费者对于竞赛型、公路型等高端自行车的需求仍在增长,如果中国自行车企业率先瞄准痛点、培育忠实用户、形成品牌效应,就能在高端自行车蓝海市场中先声夺人,继而走上“创新带动收益、收益反哺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擦亮国产自行车的品牌,既需要企业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不破不立的勇气,更要有扬长避短、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意识。部分企业已作出有益探索:有的专注于车架,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改进结构;有的将研发重点放在新材料应用上,以此提高整车性能;有的生产的变速套件有口皆碑,成为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自行车虽小,零部件可不少,在任何一个环节做出特色都能让自己脱颖而出。在一件事上下足功夫,针对不同用户形成核心技术优势,或许才是中国自行车企业发展的“捷径”。

  自行车市场今时不同往日,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产品。因循守旧注定会被淘汰,只有补短板、锻长板,与时俱进、积极转型,方能涅槃重生,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