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觉广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1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我们的冬奥故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25日   第 12 版)

  下一站,雪之梦
  2020年3月1日,京张高铁“雪之梦”乘务组正式成立,这个平均年龄25岁的乘务组,主要值乘北京北至太子城、北京北至延庆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除了提供日常乘务服务,还承担着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的外语讲解服务。
  26岁的吴一凡是该乘务组成员之一。在与京张高铁相伴的日子里,吴一凡从一名见证者、体验者,变成了一名参与者。这个年轻女孩从儿时起的冬奥梦在心里逐渐清晰。目前,吴一凡已经在值乘中提供了30多次团体讲解服务,全英文的有7次。
  图为2021年12月30日,G8811次列车上,吴一凡在整理行李架。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吴一凡(右)与一名外国乘客交谈。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什刹海老队员重聚冰场
  娴熟的配合、精彩的带球过人、快速的攻防转换……这是北京1979冰球队每周两次固定对抗赛上的常见景象。如果不是鬓角的白发和下垂的眼袋,很难想象,如今在场上拿着球杆奔跑的队员大部分已年过六旬。
  北京1979冰球队的主要成员是上世纪70年代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的学员。什刹海冰球班曾为北京队、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才,于1979年解散,对这项运动充满热爱的学员们中断了自己的冰球生涯,各奔东西。
  随着2015年申办冬奥成功,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冰球场地也不断涌现,冰球的火苗在曾经叱咤冰场的老队员心中重新燃起。就在2015年,什刹海冰球班的9名队员在五棵松冰场重新集结,时隔30多年,他们再一次并肩作战。从最初偶尔上冰,到后来每周固定两次上冰,曾经的冰球手们决定重新组队,他们给球队取名1979,旨在延续当年的冰球梦。1979年的冰球之火,在这群老队员心中,烧得比当年更旺。
  图为2021年1月30日,1979冰球队球员在进行训练赛。
  新华社记者 吴 壮摄

  身怀绝技 医者仁心
  怀伟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同时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的一名滑雪医生。
  高山滑雪比赛也被称为冬奥会赛场“皇冠上的明珠”。冬奥会赛道使用冰状雪,且赛道坡度非常陡,一般都在30度以上。运动员一旦发生事故,滑雪医生要身背超过15公斤重的救援背包,在4分钟之内来到运动员身边。这个过程中,仅靠普通的滑雪技能远远不能满足救援任务。滑雪能力是基础,医疗救援能力是核心。从2018年起,怀伟和他的队友们平均每年冬天至少有4周的时间前往指定地点参加相关培训。
  随着更多的经验积累,队伍不断壮大。中国滑雪医生能走出国门,到国外参加其他国家举行的大型赛事保障,包括奥运会的高山滑雪保障,是怀伟的心愿。
  图为2021年3月14日,怀伟(中)与队友在崇礼进行雪地救援训练。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风洞科技 助力冬奥
  讨论实验方案、分析试验数据——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研究团队的师生们忙碌着。该研究团队成立于2011年,由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组成,共有30余人。自2018年起,团队开始参与到冬奥场馆的建设及冬奥运动员辅助训练中。
  将风洞技术应用于竞技体育是提高竞速类项目比赛成绩的主要科技手段之一。该团队已经完成了冬奥会项目多支国家集训队及夏奥会项目多支国家集训队的风洞测试。
  图为2021年7月16日,在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波(右)与研究团队成员张渊召在风洞试验结束后进行讨论。
  新华社记者 任 超摄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幕即将开启。这场冰雪盛会,不仅属于参加比赛的冰雪健儿们,也属于每一位默默为之付出努力的建设者、工作者,属于每一位被冬奥精神感染的普通人。京张高铁“雪之梦”乘务组乘务员、身怀绝技的高山滑雪医生、为冬奥会提供科技助力的风洞实验室研究员、时隔30多年重聚冰场的什刹海冰球老队员……今天,请看镜头讲述的属于他们的冬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