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造出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好车(品牌论)

康 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21日   第 10 版)

  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两旺,十分热闹。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5名中,自主品牌占据12席。得益于智能化、电动化的趋势和核心技术的提升,中国品牌变道超车,不仅仅在中低端市场表现出色,部分高端车型也具备与合资品牌和国际品牌掰一掰手腕的能力。

  回望筚路蓝缕的中国汽车工业史,如今的局面来之不易。中国汽车企业抓住产业重构的机遇,坚持创新,加速推进优势自主品牌的发展。不过,眼看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蛋糕不断做大,不少人眼红心痒,纷纷入局,誓要从中分走一块。其中既有资金雄厚的科技互联网公司跨界造车抢占新风口,也有传统车厂“大象转身”布局新赛道,还有诸多不甘寂寞画大饼蹭热度的,如汽车资讯平台、电动自行车企,以及成立不到一年的新面孔,都喊出口号大干一场,不禁让人直呼“有十几年前手机市场那味”。越来越多新玩家涌入,让新能源汽车赛道在过去一年显得尤为拥挤。

  新能源汽车对助力“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社会资本关注、积极参与本是好事,对促进行业发展不无裨益,但真正造出消费者认可的好车来,并不是喊喊口号、画几张PPT就能成功的。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标准、门槛,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标准、门槛则更高一些。首先是周期长,从产品开始设计到正式量产交付,时间常常以年为单位计数。以小米为例,正式官宣造车到预计量产时间是3年,对于从零开始的新势力而言,这已是很快的速度了,如果算上前期调研、后期交付,时间还会更长。其次是资金投入大,有车企烧光80多亿元造不出一辆车来,徘徊在破产边缘。小米造车前期投入100亿元,计划10年投入100亿美元,百度旗下集度汽车计划未来5年投资500亿元。这样的资金投入,有多少入局者耗得起?入局时间越晚,成本越高。真正有竞争力的,基本都是“不差钱”的巨头或是传统车企打造的子品牌。

  不差钱、等得起,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最多只能“造出来”,而要实现“造好”,在广大消费者中真正获得认可,还要面临更多挑战:产能是否跟得上?成本能不能降下来?设计有没有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随着消费升级,国内消费者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竞争成为价格、工艺、审美、售后服务的综合较量,形成品牌力靠的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斗,而是一场漫长的战争。战争的胜负,考验的是每一个细节。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已站稳脚跟,传统车企加速发力,“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只会越来越快,新入局的玩家不会有太多时间去证明自己。

  对于车企而言,蹭热度也好,真心实意想造车也罢,造车是风口,但要理性追逐,在风口中跌落只会留下一地鸡毛。对行业而言,资源过度分散、鱼龙混杂,也会造成浪费,干扰市场秩序。

  经过多年摸索和发展,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汽车、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未来还需要长久运营下去。这时候,可别让浑水摸鱼者毁掉消费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坏了行业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