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柴刀砍去竹节突起,顺着劈开的豁口,唰唰几声,数米长的毛竹被一破两半。用柴刀继续分割,原本整段的竹子便分成了数片。再用特制工具刮去表面青皮,转眼间,碗口粗的毛竹就变成了一把纤细却坚韧的竹篾。攥在手里一抖,竹篾荡出海浪般的波纹,让人啧啧称奇。
这是抖音博主潘云峰短视频《破竹》中的场景。如今,这则短视频在该平台上点赞量已高达219万。有网友将他的视频转发到TikTok等海外平台后,更收获了上千万播放量。评论区,有人赞叹竹编手艺“行云流水”“势如破竹”;有人感慨竹编师傅“手上满是老茧”;有人说视频让自己想起了儿时生活,勾起了遥远的乡愁;还有不少外国网友赞美竹编师傅“用最简单的东西制作出了最神奇的工艺品”……这位衣着朴素的“竹编大叔”,缘何能火爆抖音?事情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
潘云峰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横岭村,1984年,14岁的他开始跟着舅舅学习竹编,又先后跟随其他两位师父学艺,4年后终于出师。然而,随着日用品品类的日益丰富,竹编的市场越来越小。上世纪90年代中期,潘云峰无奈转行,放弃自幼苦学的手艺,选择外出打工谋生。
在四处漂泊的日子里,潘云峰当过油井井长,做过饭店员工,还干过电焊维修……令他心有不甘的是,自己的一身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做些出力的简单活计。
2019年,孩子上了大学,潘云峰也决定回老家临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位做竹编的同行,这点燃了他重拾竹编手艺的热情。
潘云峰说:“一开始我也不太懂,只是看到同行的‘关注’人数短短几个月就涨到了一万。心里觉得自己的手艺也不比别人差,何不也拍一些?”就这样,潘云峰注册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开始了直播生涯。
由于是从零开始,潘云峰最开始上传的视频总是一小段一小段的,镜头和配乐也十分混乱,网友评论说“看不懂”。在热心网友建议下,他不断钻研,学习短视频制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潘云峰说:“竹编的制作过程耗时长,拍摄起来不能一镜到底,否则网友看起来会觉得枯燥。我的视频时长短、节奏快,主要是通过调整镜头速度形成节奏感,以保证完播率和播放量。”视频虽短,可构思和拍摄的过程却和做竹编一样匠心独运。“我会提前想好要展示什么动作,选择什么拍摄角度。拍摄时也尽量配合镜头,没做好的动作会反复拍。”潘云峰告诉记者,一期视频大概要拍两三天,录下六七十个素材,然后再花一天时间剪辑,根据流畅度进行微调和配乐。
为了让自己的短视频作品精益求精,潘云峰将山上的老屋辟为录制视频的专用场地,精心设计每一个镜头,仔细调整每一段视频的速度……渐渐地,潘云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收获了关注。如今,他的抖音账号“创手艺”已拥有515万粉丝。
从制作传统的竹伞、锅刷,到富有新意的竹编婴儿床、手机架、小茶几,潘云峰的视频越来越受欢迎,他和师兄合作的竹编直播带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这不仅提高了潘云峰个人的收入,还为身边同行拓宽了竹编工艺品销路。但在他看来,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永远不会变。
2008年,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潘云峰表示,与老师傅们相比,自己的手艺“很普通”,不过是“在外行面前看起来很厉害而已”,在内行面前只能算是“花拳绣腿”。他认为,自己距离真正的“大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在国内外短视频平台上都有着为数众多的粉丝,但对潘云峰来说,他更看重如何通过改良与创新,让竹编这门老手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机。潘云峰发现自己的粉丝喜欢看有创意的东西,他就有意识地去研究、学习新物件的造型设计,还会参考木头、金属等其他材质手工艺品的特点,用竹编进行模仿与再创作,设计出一件件兼具创意与实用性的工艺品。
“对现代人来说,竹编手艺在成本和实用性上已经‘过时’了,很多老手艺随着老师傅们的去世也渐渐失传,如今购买竹编家具的很多人其实是买个情怀。”潘云峰毫不讳言工业时代传统竹编手艺的困境与局限。但他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老手艺也能有创新,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上竹编,让竹编工艺品走入自己的生活。”在潘云峰看来,与其墨守成规,不如主动出击去创新,让老手艺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他相信,只要还有人喜爱,竹编这门老手艺就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