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明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去国博感受长江文化

本报记者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28日   第 07 版)

  参观者欣赏长江鱼类标本。
  杜建坡摄

  提起长江,你会想到什么?是“大江东去”的千古高唱,是良渚、三星堆等文化遗址,是“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以国家博物馆藏品为基础,汇集300余套各类材质的长江文化代表性物证,全面展示长江的历史之久、人文之盛、生态之美、工程之巨。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格拉丹东雪山,经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穿吴越,奔流入海。长江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长江的涨落荣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今天的长江经济带涉及中国11个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

  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展览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展品多样,《长江图》《长江万里图》《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详图》《滇南盐井图》等参展文物为近年来首次对公众展出。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横穿万古岁月流”,主要讲述几千年来人们对长江源的认识和探索,并用《长江图》《长江万里图》《长江图册》等古代绘画作品展现长江万里东流的宏阔气势。绘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长江万里图》是一幅情景交融的长卷,不仅描绘了从岷山至长江入海口沿途两岸景色,还在每一处重要地点标注文字、引用诗词,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情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卧游山水”寄情天地的表现。

  第二部分“文明传承绵延长”,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长江文明绵延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旧石器时代黔西观音洞的打制石器,到良渚玉璧、柳林溪石雕人像、三星堆青铜面具……长江两岸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述说着先民们筚路蓝缕、走向辉煌的文明之旅。在这一单元,观众可以看到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乾隆南巡图》。此次展示的是第5卷,描绘了乾隆皇帝从金山乘船到焦山,一路游览长江胜景。画卷中,浩瀚长江,波浪滚滚,水天一色,一望无际。

  第三部分“千年文脉润古今”,以丰富多彩的文物、艺术品,展现了长江流域的文化艺术、风流人物、书院书楼、古镇民居以及独特的自然风景。

  第四部分为“黄金水道通九州”。长江是中国最大的内河运输网,干支流通航里程约7.1万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这一部分讲述了长江对整个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介绍了长江航运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运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五部分“大江安澜丰碑立”,回顾了从古至今对长江水患的治理,重点介绍三峡工程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保护的成就与展望。展厅里的三峡大坝模型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拍照。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成果展示,更令人对长江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