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6节编组列车运行到终点站,现场“拆分”成两列3编组列车,开一圈回来又可以恢复原样,继续载客开行。作为全中国行车组织方式最复杂的线路,上海地铁16号线如此操作,可在同等运力情况下提升服务水平,降低列车空载里程,实现节能减排。这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尚属首次。
在上海这座拥有近25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里,包括磁浮线在内的19条地铁运营线路将千万市民的生活联结起来,记录下上海的发展变迁。今年底,城轨运营线总长将突破800公里,网络规模和列车保有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市民出行、有效地解决了“乘车难”问题,更从侧面反映着上海这座城市在空间发展上的谋划和布局,20多年来,上海的发展始终和轨道交通息息相关。
最高日客流量达1329.35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近23%。应对日常城轨运维的极大挑战,上海地铁不乏“黑科技”,其中就包括大客流自动监测下的精准预警。上海地铁设计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客流监测管理系统,并在部分站点进行了示范应用。系统可以按秒、分、小时、日等单位对车站站台、站厅、换乘通道等区域客流进行精准识别,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自动发出警报并提供信息,辅助车站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选择相应等级的应对措施。
在上海地铁,有一位运能“精算师”。技术人员王潇骁从事的是城市轨道交通列控技术研究及仿真系统研发,为缓解上海地铁大客流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根据我们的经验,每优化节省约6秒,每小时就可以多开一部车,就能极大地缓解早晚高峰车厢的拥挤度。可以这样说:乘客的每一秒,都是值得我们为之拼搏的。”
上海地铁2号线广兰路站48换乘点曾经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出现超大客流对冲,1小时内有1万多人涌入站台换乘,公共安全面临挑战。王潇骁与团队成员历时百日,研究分析了56种运营改进方案。通过大量的计算机模拟与现场实测,最终确定了将8编列车至浦东拉通运行,过渡期间增设创新中路掉头车的综合解决方案。现在,广兰路站台已几乎看不到急于跑步换乘的乘客。
“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城,地铁本身也是城市的风景线,体现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董事长俞光耀表示,近年来,上海地铁正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的城市地铁网络转型。在满足市民乘客出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区域规划,将地铁车站、停车场的上盖开发建设成居住、消费、办公、出行、娱乐相融合的都市生活新空间,提升市民乘客的获得感。
吴中路站,有着上海最美地铁站之称,站点采用无柱拱顶结构,显得宽敞明亮。乘客站在站厅里,两侧的城市景观沿着拱壁向上延伸,镜面反射墙把景观进一步延展,仿佛没有尽头。
随着艺术元素的融入,地铁不只是单纯的功能性空间,也成为城市记忆的容器。容器中,有新天地站的红色记忆,有汉中路站的魔法森林,有迪士尼站的经典卡通……上海地铁的19条线路、400多座车站,共同组成一座座“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
在人民广场建立“地铁音乐角”、打造4号线文化环线、推出主题文化列车、建设文化展示长廊、发行地铁文化纪念票卡等,上海形成多层次的地铁公共文化体系,让乘客在地铁出行中“看得到作品、听得到音乐、学得到知识、悟得到精神、感受得到文化氛围”,将枯燥单调的地铁出行变成可阅读、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