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世界遗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吾堂中山”

倪一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08日   第 11 版)

  广州中山纪念堂总占地6.1万平方米,依托周边的山形地势,总体布局采取“前堂后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方式,堂前为开阔的草坪和庭院,堂后山上建有中山纪念碑。整体布局给人以“庄严、肃穆、幽静、美丽”之感。
  (本文图片由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提供)

  经过持续不断的精心维护,广州中山纪念堂在当代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地标,经常举办重要的大型活动。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即将完工时的内景。今日的纪念堂依然延续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纪念日。坐落于广东广州越秀山麓的广州中山纪念堂也刚刚度过90岁建堂“生日”。

  90年来,人们在这里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他的革命精神,颂扬他的崇高品德,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历经九十余载

  纪念始终延续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广州开始筹建一座“中山纪念堂”,号召社会各界踊跃募捐。1931年10月10日,由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筹资兴建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在越秀山南麓总统府旧址上落成,孙中山先生曾在那里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2021年10月,在建堂90周年之际,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了主题为“九秩华堂 城市之光”的纪念活动。孙中山先生的曾侄孙女孙雅丽、李济深外孙李崴等中国同盟会会员的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800多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每年的3月12日和11月12日,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都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和诞辰周年的仪式。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程萍在建堂90周年纪念活动上表示,纪念堂是广州对一代伟人的纪念,也是一代代人继承伟人精神的实践基地,已成为联系世界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同时,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纪念堂也会定期举办弘扬孙中山精神的主题展览。

  “真正的传承不是空谈,而是在各自岗位上做好实事。”孙雅丽是孙中山文化基金会的创办者。她表示,孙中山革命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当今人们应继承先辈革命传统,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振兴中华,共进大同”那样,共同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国家的未来努力。

  为迎接建堂90周年,广州中山纪念堂从7月到10月举办了系列便民活动,以“庆祝、便民、讲好中山纪念堂故事”为主线,凸显纪念堂的文化“新地标”功能。

  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每年开展安全检测

  2001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自1937年开始,纪念堂的维护修缮工作一直持续进行。其中较大型的维修共有12次。1998年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当时更换了所有电线和座椅,改造了消防系统、舞台等设施,还对楼座等部位进行了结构补强。

  除了大型维修工程外,广州中山纪念堂会定期接受“健康体检”,评估建筑结构安全、正常使用能力以及现有病害发展情况。每年,纪念堂管理中心会开展安全检测鉴定工作,并形成文物健康档案,以便及时把握这一珍贵历史建筑的状况。

  在温暖湿润的广州,白蚁蚁患对历史建筑构成较大威胁。为了实现精准灭蚁,纪念堂园区安装有实时监测装置,对文物及周边环境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在白蚁侵入后能第一时间准确发现并即时报警,这样能尽量降低白蚁对文物的损害。

  2014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对2500平方米的彩绘进行了油漆维护。勘察原有彩绘进行时,施工单位在大堂二楼走廊西侧一条横梁上发现了在历次维修中未曾翻新的彩绘样式。文物专家经现场勘察及历史照片对比,确定该处彩绘为中山纪念堂建成时的原始彩绘,其颜色、形制及材料成为了之后彩绘维护的样板。现在,此处彩绘被原样保留下来并向游人开放,人们能够近距离欣赏广州中山纪念堂初建时的彩绘风采。

  下一阶段,纪念堂管理中心将开展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补漏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修缮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时,更具长远意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纪念堂文物保护规划(2021-2035)》也正在编制当中。

  作为20世纪建筑遗产 

  彰显中华营造智慧

  广州中山纪念堂包含四周平台在内的主体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堂高48.63米,南北纵深达72.65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重要遗迹;而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广州中山纪念堂则是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有机结合的典范。

  这一纪念堂由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其外观模仿古代宫殿建筑形制,内部采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形成大跨度的空间。2016年,纪念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长期研究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色,曾多次参与纪念堂的修复工作。在建堂9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介绍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造智慧。

  建造之初,纪念堂的重要功能是要满足多达5000人的集会需要。但在气候炎热的岭南地区,如何散热是一个考验建筑设计的大难题。当时缺乏大空间空调设备,使用电风扇所带来的噪音和不均匀风速又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纪念堂的设计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岭南民居的建筑智慧。

  汤国华将纪念堂与同是第五批“国保”的广东东莞可园相比较,认为两者原理类似,均是利用地下通道进行自然通风散热。他建议,未来在使用现代必要的空调系统的同时,应将“低碳空调”的模式传承下去。

  汤国华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要探索前人的智慧。因此,应该继续探索纪念堂的科学价值,将其传承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发扬“天下为公”精神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从建堂之初到1980年10月以前,广州中山纪念堂主要用于召开重要会议、集会和文艺演出。1980年10月1日后,纪念堂开始作为纪念性景点向海内外公众开放。

  广州中山纪念堂不仅是世界近代建筑宝库里璀璨的明珠,还是中国人民战胜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象征。自建成以来,纪念堂见证了许多历史性时刻。1938年,纪念堂遭到日军多次轰炸;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1999年12月19日,广州各界在这里举办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2017年12月6日,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设在中山纪念堂……

  从20世纪50年代起,纪念堂逐渐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演出团体、艺术家登台献艺:1965年7月16日,周恩来与陈毅在这里观看了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1985年3月13日,香港歌手罗文在这里连开7场演唱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纪念堂举办的第一场商业性演出;如今,歌剧、粤剧、话剧、民乐、相声、芭蕾、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

  位于纪念堂主体建筑正面的“天下为公”牌匾,至今保持完好。未来中山纪念堂会继续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以提炼、阐发和传播,进一步发挥自身“文明交流互鉴会客厅”的作用。同时,作为广东省、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广州中山纪念堂也将致力于学习教育与旅游、演艺的深度融合,打造好“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吾堂中山”展(链接)

  2019年,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开始举办全国中山纪念堂巡礼展,并将展览命名为“吾堂中山”,意思就是“我们的中山堂”。2021年,广州、福州、梧州、荆州、常州五地的中山纪念堂举办了《吾堂中山——五州中山纪念堂巡礼》联合特展。

  

  作为建筑遗产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链接)

  广州中山纪念堂选址在总统府旧址,有着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纪念堂在建筑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框架结构,跨度达71米的大堂内不设一柱,支撑八角形琉璃瓦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从而营造了一个宏大的室内空间。

  纪念堂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开创了“使用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构造中国民族形式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的先河。同时,它赋予建筑与城市空间以新的内涵,让人们通过集会、瞻仰等活动纪念孙中山先生,以满足精神和生活所需,其已成为广州市区拥有现代设备的政治、文化活动综合场所。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第一卷)

  

  各地的中山纪念堂(延伸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30年代始,全国各地新建或改建了300余座中山纪念堂。时至今日,各地仍有不少中山纪念堂存留或重建。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位于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的三河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境内最早建成的中山堂,建于1929年夏,比广州中山纪念堂还要早2年。堂内有孙中山等人的题词真迹。该纪念堂在2004年经历了大规模修复,并于2019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最早建成的中山堂则是位于梧州市中山公园内的梧州中山纪念堂,于1930年10月落成,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