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奋进河南砥砺前行(红色地标巡礼·河南篇)

本报记者 刘发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0月28日   第 11 版)

  在河南兰考黄河湾风景区俯瞰黄河。
  李金雷摄(新华社发)

  河南信阳田铺大塆风光。
  新华社记者李 安摄

  大河之南,中国之中。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河南人民英勇奋战,顽强拼搏,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河南共有4条线路入选,足迹遍及革命和建设、脱贫与振兴,无论是“改天换地·中原奇迹”“革命大别山·红色鄂豫皖”,还是“南水北调·活水之源”“山乡巨变·美在中原”,都是河南风华的生动注脚。

  英雄大别山

  大别山,一座革命的山、红色的山、英雄的山。

  户户有红军、岭岭皆丰碑,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位于大别山腹地。革命战争时期,5万多新县儿女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用鲜血和生命写就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岁月如歌,如今,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屹立在新县的热土上。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惩办土豪劣绅条例》《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镇馆之宝。新县不仅见证了革命斗争的硝烟,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法治道路的实验田。

  距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100公里开外的地方,在息县淮河岸边坐落着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集旅游、文化展示、生态景观、休闲游憩于一体,红色印迹与息县历史交相辉映。

  淮河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最后一道障碍,息县是刘邓大军强渡淮河的主要地区。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冲破敌人的重重阻拦,渡过淮河天险,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纪念馆的大厅里,一幅大型浮雕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正在抢渡淮河的刘邓大军,仿佛在向参观者讲述着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纪念馆全方位再现了当年刘邓大军的震撼场景,为弘扬“大别山精神”、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奋斗活水来

  1962年冬,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十分严重,组织上决定派焦裕禄到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临上任前,组织上给焦裕禄讲:“兰考有三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焦裕禄却对组织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最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475天,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苦干实干,治理“三害”,改变了兰考的面貌。“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焦裕禄曾用生命喊出的豪言,如今在兰考已变为现实。目前,兰考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生产百强县。两岸的黄河湿地每年都会有大雁、天鹅、斑嘴鸭等200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言壮语同样在河南林州付诸实践。

  林州,以前叫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严重干旱地区。10万林县儿女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靠一锤一钎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不仅铭记了林县人民感天动地的奋斗历程,而且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创造更多的辉煌。

  前有红旗渠,今有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由南向北进入河南安阳南郊,沿西北画了一个半圆,再向北去。

  一渠清澈的丹江水,缓缓流进安阳,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安阳市已有约180万群众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安阳河、汤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农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安阳正在成为一座天更蓝、水更清、更宜居的城市。

  生态助致富

  叮咚流淌的山泉映着绿竹,古朴的农家建筑坐落于山水之间,昼观山花闻鸟语,夜卧林海听涛声——河南栾川县重渡沟的乡村美景,活脱脱一幅山水画。

  “以前开荒垦山、伐木砍竹,刨不出几个钱。”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发展,只会越来越穷。如今,在重渡村,数万亩竹林变成“绿色银行”,人们搭起竹林长廊、竹林幽径等景观,开发出了竹筒米饭、竹制办公用品等产品。重渡村的发展蜕变,是以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

  近年来,自驾游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栾川县顺势而为,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绿色发展这把“金钥匙”正在打开群众致富增收的大门。好风景换来好前景,曾经的贫困山村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河南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村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

  在河南信阳,田铺大塆村也是“网红打卡地”,这个坐落于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在田铺大塆设立临时指挥所,大塆后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战斗遗址。如今,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田铺大塆,成为游客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老家寒舍”是田铺大塆的第一家民宿,店主韩光莹说:“过去的田铺大塆,房屋破败,牛粪遍地,村里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如今,环境美了,生态好了,许多人都回来了。”

  今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在田铺大塆成为现实。在这里,“60后”“70后”可以参与锄地、播种等农耕活动,感受农趣;“80后”可以到童年体验馆重温中学记忆;还有“90后”喜欢的伴手礼店……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现在,乡村旅游已成为田铺大塆的支柱产业。以前的空心村变成了现在的网红村,靠着乡村旅游这一抓手,村里人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