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誓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上级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决不畏惧,决不动摇,发扬刻苦耐劳、坚忍精神,克服一切艰苦困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在战斗中创建奇功。”
静静地伫立在画家吴云华《跨过鸭绿江》这张巨幅画作前,我的思绪仿佛飘到70多年前,耳畔仿佛响彻着战士们如响雷般的誓言。画作着力描绘了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雄壮历史篇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家将一场激烈的战争凝固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伟大瞬间。
画面中的鸭绿江大铁桥,如同延展的臂膀,伸向朝鲜的新义州。彼时,美军出动数十架次飞机向大桥狂轰滥炸,部分桥体已经坍塌,对中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从这里,从白雪皑皑的江面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在那个积雪没踝的夜晚,战士们顶着凛冽的寒风,背负着几十斤的装备,大踏步走向朝鲜战场。队伍静悄悄地前行,似乎只有低沉的口令声、急促的脚步声和马匹轻轻的响鼻声,背景是暗蓝色的夜空,探照灯的光,将大铁桥照亮,更将战士们年轻的脸庞映照在历史的长河中。
凝视着《跨过鸭绿江》画面中的钢铁战士,我仿佛也走进画面,与他们一路同行。似乎他们正微笑着,看着今天祖国的强大,用满是老茧粗糙的手,拍着我的肩膀,擂着我的胸膛,豪气冲天地讲述着70多年前的战事。
这段历史,在我当记者时,就从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者那里听过。老者的豪情、声音,还有无法自控的泪水,让我这么多年都无法忘记。每每看到“抗美援朝”几个字,我的耳边就会响起老人嘶哑的歌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与吴云华聊起这幅《跨过鸭绿江》时,时隔多年,他仍心情激荡。2006年,吴云华在创作这张作品时,为了再现当年场景,让人有代入感、真实感,他深入丹东边防团,与部队战士一同演练,一同行军。吴云华说,只有当自己是一名军人时,才能真正感受军人的情怀。每天训练结束,他便对着面孔刚毅的战士们写生,同样年轻,同样坚毅,同样忠诚。2009年成稿的《跨过鸭绿江》中的战士形象,多来源于此。
谈到《跨过鸭绿江》的创作过程,吴云华说,他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用绘画的形式再现这场伟大的战争。真实反映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把一幅贴近史实、讴歌正义、展现时代精神的壮美画卷奉献给大众,是他克服困难、潜心创作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激荡下,吴云华大量阅读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倾听入朝参战的官兵、战地记者和摄影家的讲述;学习其他画家前辈有关该题材的画作。整个创作过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与脑海里汹涌翻腾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吴云华构图的要点。
时空,定格在1950年冬天丹东鸭绿江赴朝渡口,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跨江作战提出明确要求: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志愿军一律着朝鲜人民军军服,迷惑敌人;夜行昼伏,每日黄昏开始行动,拂晓隐蔽完毕……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这样隐蔽地开过鸭绿江,完全出乎敌人意料地出现在朝鲜战场,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思路,定格在大部队“跨过鸭绿江”这一节点时,其时间、环境和人物形象也就鲜明起来。初冬寒冷的夜晚、遍布足迹的雪地、被敌军轰炸过的鸭绿江大桥、无声疾行的队伍、坚毅而从容不迫的神情……都成为作品中反映题材的基本符号。
吴云华以鸭绿江和江桥为背景,在“跨”上做文章,构思了两个方案:一是画面呈冷色调,中国人民志愿军过江途中;二是画面呈暖色调,进入新义州,朝鲜民众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现在看到的《跨过鸭绿江》属于冷色调那幅,旨在突出行动的隐蔽和出乎意料。鸭绿江大桥横贯画面,在夜色笼罩冰雪覆盖的江面上,志愿军队伍趁着夜色浩浩荡荡前行,仿佛能听到踏雪疾行的脚步声,衬托出画面的静寂,远处几束探照灯光的穿插,增添了紧张神秘气氛,营造出隐蔽过江的意境。在局部和细节的处理上,吴云华将其勾画得真实细致,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特征,细看下来,身份、年龄、衣帽以及枪支、背包、子弹袋都不尽相同。此外,他了解到当时因为战事紧急,部队的冬装还没来得及上衣领,战士们用白毛巾等系在脖颈处。其真实的时代感,让我们今天看时还为之震撼,被带入那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一个个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为了和平与正义,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将鲜血洒在了朝鲜半岛,让后人永久地思念和缅怀。
吴云华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刚满6岁。东三省是距前线最近的后方,吴云华的家就在那里。在他的记忆中,为了防备美军飞机的轰炸,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满了米字形纸条,防空警报经常刺耳地鸣叫。他家住的大院儿里有朝鲜政府高级干部的家属,他与那些说朝鲜话的小伙伴儿,一起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时的报纸、画报、宣传画、小人书上,常常有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英雄事迹。这些形象和事迹都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记忆中。飞机大炮坦克车、英勇的志愿军、举手投降的美国兵都是他孩提时描摹的对象。从那时起,年少的吴云华便喜欢收集各种英雄的资料,这种喜好一直持续到今天。12岁时,他便拿起画笔,将他心里那一个个矗立起来的形象,用略显稚嫩的笔触展于纸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稚嫩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深厚。完成油画《跨过鸭绿江》后,吴云华还在继续创作,无论是抗战题材,还是中华文明、建党百年题材,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国家的蓬勃发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实践。
这些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是极其考验画家的艺术修养、知识结构和对历史深度把握的。吴云华的《跨过鸭绿江》展现了他基于时代语境的历史再认知,是时代与历史的融合。对于重大历史题材,吴云华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适应时代对典藏类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这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新的思维再次诠释和解读重大历史题材,既要真实地再现历史,还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发展和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又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些作品要经得住史实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双重检验。”这样的思考,也为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启发。
(作者为吉林省长春市文联组联部部长)
经典回放
《跨过鸭绿江》描绘了冬夜里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画面将时空锁定在丹东鸭绿江赴朝渡口。作品横向构图,视野开阔,描绘出一幅千军万马云集、气壮山河的画面:鸭绿江江面白雪皑皑,志愿军官兵们士气昂扬,肩扛钢枪,昂首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义无反顾地走向保家卫国的新战场。队伍呈“之”字形疾行,汽车、战马运输着辎重,蜿蜒不绝。远处夜空中,几束探照灯光将被敌机炸毁的鸭绿江大桥照得通亮,渲染出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气氛。作者将画面整体和局部细节刻画巧妙结合,人物形象塑造细致入微,色调处理匠心独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作品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