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网络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保护个人信息,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让算法推荐不再“算计人”

本报记者 康 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0月11日   第 08 版)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要面对海量信息,怎样才能高效地做出最佳选择?算法推荐技术大显身手,成为平台与用户的好帮手,但一些乱象也随之而来,过度推荐、广告精准推荐让人防不胜防。近期,《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等回应社会关切,打出一套组合拳,为算法推荐念起“紧箍咒”,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护航数字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广告不知不觉就来了

  “在购物APP搜过一款相机后,主页上相关产品的推荐就没断过,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产品涌来,让人看花了眼。”参加工作不久,小赵打算买个相机,没想到一次搜索却让相关广告“侵入”了其他常用APP,变得无处不在。“感觉自己的生活被暗中窥视。”这让小赵不堪其扰。

  精准化推送的不只是商品,视频、资讯同样如此。“一不留神又刷了一个多小时!”下班后,小刘常常对着手机看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我刷完一个,平台马上自动播放下一个同类视频,内容不停地更新,我就一直盯着屏幕看,看完又觉得没多大意义。”小刘说起自己的经历,多少有些无奈,很多时候她原本只想浏览几分钟,可每次都会在页面上停留很长时间,过后又总是懊恼不已。

  广告推荐为啥无孔不入?刷短视频咋就停不下来?这些按照个人偏好精准化推送的商品、视频背后,离不开平台推荐算法的精心计算。作为一种帮助实现用户与信息快速精确匹配的技术手段,推荐算法如今已广泛运用于电商、社交、内容资讯等众多互联网领域。

  看似帮助平台、商家、用户三赢的算法推荐,近年来不断遭受质疑。说好的优化用户体验,逐渐演变成商家增加流量、增强用户黏性、收割用户钱包的利器。每次搜索点击、每注册一款APP时填写的个人信息,都会成为商家给用户精准画像的“线索”,用户不知不觉中就被“算计”了一把。

  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

  大数据杀熟、致瘾性推荐、影响和误导消费者,赛迪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梳理了滥用算法推荐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其负面效应还不止于此。为了取悦用户,算法会不断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个性化推荐收窄了用户的信息接收范围,并减少了接受差异化讯息的可能性,容易让人深陷“信息茧房”而不自知,不利于个人认知成长。

  与此同时,算法取代人工充当信息推荐的“编辑”角色,内容能否推送、推送什么内容、内容推送给谁,不是由用户而是算法决定的。一旦算法推荐的设计理念偏离正确导向,劣质低俗信息精准推送的问题就随之而来。

  算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织密规范推荐算法服务的法网正当其时。国家网信办、中宣部等近日公布《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防范算法滥用风险,维护网络空间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防止利用算法干扰社会舆论、打压竞争对手、侵害网民权益等行为,防范算法滥用带来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隐患。

  将于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对这类问题作出回应,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让算法走向规范化

  业内人士认为,一系列法规组合拳通过合理限制防止信息滥用,避免算法推荐“野蛮生长”,从而达到个人信息保护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那么,面对法律长剑,算法推荐的未来该如何发展?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算法应用、技术创新背后要有更多思考,让算法推荐带来的弊少一些,利更多一些。

  实际上,算法推荐技术不仅能够做到个性化推送,还包含多种功能类型,如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可以提升信息传递的精准性,优化用户体验。热搜、网约车派单、时间规划等,都是根据平台特有算法,计算出最佳阅读喜好与履约路线,从而大幅提升平台的运营效率。在这样的算法进化之下,用户们能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一些互联网平台积极响应社会关切和法律规范,优化改善现有算法以提升用户体验,寻找一种更透明、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微博方面表示,平台算法机制会计算所有热词的综合热度,包括搜索量、发博量、互动量、阅读量等数据指标;美团外卖公开了“预计送达时间”机制的4种评估算法,实际订单会以其中最长的一个时间作为预估送达时间。

  无处不在的算法,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可以在公众服务中发挥更大效力。让算法走向规范化、透明化,同时对算法进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治理,是保障平台可持续发展、保障灵活就业者和用户合法权益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