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9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民族团结石榴情(13))

——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

本报记者 齐 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21日   第 01 版)

  民族团结誓词碑已成为当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曹竞予摄

  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在宁洱县城西北方,在蓝天白云下或暴风骤雨中自带气场,显示出沉稳、向上的生命力。

  宁洱是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其所在的云南省普洱市,与缅甸、老挝、越南交界;北回归线横贯,澜沧江纵切。

  1950年秋,普洱专区的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跋涉数月前往首都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一路见闻深深激励了大家。返回普洱后,观礼团参加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1951年新年到来之际,300余名各民族和各方面代表歃血为盟、立碑铭誓。

  这座誓词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铭文与签名一直留存至今:“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70年过去了,一字一句地再次读诵,这些文字依然令人震撼。

  ……

  雨季中我进入普洱。依靠丰富的人与自然风貌,这里成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在中国申遗名单上,景迈山古茶林排在前列。来到普洱时,游人不是很多,这为我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机缘,可以简单而不受干扰地了解本地的生活。

  团结带来了什么?

  思茅区第二小学门前的斑马线跨了两条车道。2017年8月17日,正在过马路的小朋友查欣辰看到车辆让行,通过后又转身向司机鞠躬致谢。这段情景恰巧被行车记录仪拍下,成了被人热议的话题。

  反复看过那段录像之后,我决定去实地验证一番。那里位于振兴大道和月光路的交叉口,是思茅的城中区地段。夕阳余晖中,我带着设备拍摄了9分钟:在我镜头中的每一辆过路车,只要斑马线上有行人经过,全都停下来;没有一辆车恼人地按喇叭。我在自己居住的城市也长期、固定地做类似记录,研判身边的“团结与进步”——至少可以说,我在普洱看到的,比我生活的周边只好不差。

  那会不会是被我恰好碰上了?带着疑问,我又走进了一家新华书店。普洱新华书店的气氛比想象中还要“热闹”。戴着缎带标识的志愿者,在用手机帮助学生拍摄朗读作业。我静静地当了一回听众。小姑娘声音稚气,文字动情,用了许多动词描述经常遇到的一位马路清洁工:“北风呼呼地刮着,可是她却从这头扫到那头,一刻也不停歇。”

  ……

  我从未来过普洱。如果上网一搜,铺天盖地的信息多是“普洱茶”,但普洱远不只有如此。澜沧江天堑将普洱隔作了东、西两半,我就选择在“两半”都做个停留。

  与思茅隔江的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于2020年11月宣布脱贫。县城里有个巨大的露天菜市场,大到要用无人机俯拍才能一窥全貌。周末集市是从前一天傍晚就开始的,吆喝声和各种生鲜与烧烤混杂的香气贯穿昼夜。夜晚十点,我身边的人群川流不息,几乎没人空手离开。至少有一半以上辛劳的摊主是女性,我能大致辨识出来的有傣、彝、布朗、汉和拉祜几个民族。她们摊开巨大的芭蕉叶,将从周边深山和平坝带来的蔬菜、野果和山货,很花心思地摆放整齐;至少一半以上的生鲜和熟食都叫不出名字,我停下询问和讨论一番,总能得到微笑和善意的解答,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是个“外人”……

  这些情景是真实、可信的。平等与尊重,已是日常的一部分,生活的平和,又成为不断进取的基础。普洱各民族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社会文明进步。

  在普洱市博物馆的“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展”上,最后一幅展牌这样写着:“我们始终遵循誓言,铭记誓词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今天边疆民族大团结,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迈步前进。”

  2021年,民族团结誓词碑迎来了它70岁生日。此时此刻,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请先来看看誓词碑,读过上面的文字,理解铭刻、维护誓词的一代代人,再走进这个新晋“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富含文化多样性的民族大家庭。相信,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