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湖北襄阳堰河村,走进一条干干净净的乡间小道,两侧的小楼错落有致。透过云层的阳光均匀地洒在路面和房顶上,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致。
谁曾想,二十年前的堰河村,“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河河断流,见人人犯愁”。堰河村耕地少,80%是山地,曾经,粮食不够,上山砍树,砍得山不像山、树不像树、农民不像农民、日子不像日子。
山峦活了
1992年,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闵洪艳临穷受命,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望着并不险峻的山峦,他觉得不对劲,有山有水的地方不应该穷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距此不远的地方有个薤山,同堰河村在同一个纬度上,那是神农尝百草植五谷之地,也是李时珍尝草问药之所,也就是说,薤山有的,堰河也可以有。
这个发现点燃了年轻人的灵感,靠山吃山,不是被动地靠,被动地吃,不是坐吃山空,不是杀鸡取卵,而是应该把山养护起来,让山恢复它本来的模样。
朋友一边介绍,一边领着我们参观。早就听说堰河村有个“人民大会堂”,我一直想象那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直到走到一片竹林前面,举目望去,看见竹林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一些石头,就像队列中的士兵,竹林边竖着一块牌子:堰河人民大会堂。
就是从这个露天的“人民大会堂”出发,大家集思广益,堰河村开始种树、种茶、种药、种蘑菇、兴办手工作坊、打造农家乐生态餐饮……十几年间,山峦重新焕发了青春,群众的手上渐渐有了积蓄。
环境美了
2003年,一个名叫孙君的画家来到堰河,村里的变化让他欣喜。可是,在村里走了几遭儿,他发现了新问题。这个正在奋力脱贫的山村,路上污水横流,蚊蝇成群。走进农家,主人倒是热情,但端水的手指甲缝里洋溢着泥汤。厕所和猪圈同在一个屋檐下,还没有走进去,便让人望而却步。
一番实地考察之后,孙君向闵洪艳建议,村里要从垃圾分类开始,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但是,连村干部都纳闷儿,为什么新农村建设要从环境治理开始?
在“人民大会堂”,孙君给村民们讲,环境治理好了,会有更多人来旅游,村里的农产品也就不愁销路了。这么一说,村民明白了,是啊,清扫庭院,窗明几净,这才是待客之道啊。
堰河村从垃圾分类和建造沼气池开始,开始了环境治理,“山上有树,树上有鸟;河里有水,水里有鱼”的景象又回来了。环境美了,心态美了,产品美了,服务美了。堰河村的名气渐渐传了出去,有人来采买,有人来旅游,有人来投资。茶叶、杜仲、板栗等农副产品陆续流入城市,换来了金钱,换来了住宅、公路、景区……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心灵的建设。老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堰河村,似乎也可以把这句话反过来说,“知礼节而仓廪实,知荣辱而衣食足”。
还没有离开襄阳,我就同孙君取得了联系,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对于改造堰河村,他选取的切口是“美”——以美养善,以美养真,以美养富。
孙君有一句话说得好,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从地图上看,我发现堰河村的小事还真不小,襄阳地区80%的版图在汉江流域,两岸的每一滴水都会进入汉江,汉江是南水北调的源头,这里的土地这里的水,关系到北方人民的用水安全。因此,堰河村的治理,意义非凡。
生机来了
回到北京快一个月了,我的脑海里仍然不断地浮现出堰河村的青山绿水。堰河的“人民大会堂”,堰河人知足常乐的笑脸,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也反哺一方水土。任何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农村就是农村,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把农村建成城市,这样做似乎也没有必要。我们需要广袤的农村,需要既拥有了物质财富,又不乏精神财富的农民。堰河村的发展靠的是农业、林业和旅游业,就在脚下的土地上做文章,就用农民之手做文章。到了今天,堰河村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里提供给游客的是美景、美食、美梦、美好的心情和负氧离子,提供诗意的栖居,提供安全和健康。
农村的发展还是要依靠集体协同作战。堰河村于2007年成立了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98%的村民已经入股合作社并获得分红。我问当地干部,堰河村外出打工的多不多,答案是“不多,我们自己的人手都不够,我们不仅要让本村的年轻人回来,还要吸引城里人来堰河工作”。随着农民工陆续返乡,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会进入一个理性、科学、健康的新阶段。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时代东风下,乡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事业正在得到改善。随着城乡一体、统筹兼顾的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到实处,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愿意到乡村工作,到乡村享受美好的生活,乡村将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徐贵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等,曾获人民文学奖、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