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东京残奥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子轮椅篮球运动员张雪梅坐着轮椅进入体育场,轮椅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残奥会比赛中,张雪梅同队友齐心协力、夺得银牌,创造了中国女子轮椅篮球在残奥会上的最佳战绩。
东京残奥会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轮椅篮球,感动于奖牌背后的汗水和泪水。
中国的轮椅篮球起步于1984年,并于1987年成为全国残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5年,中国首次组队参加国际轮椅篮球联合会的国际比赛。2018年,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在世界锦标赛中获得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拿到了东京残奥会的入场券。
轮椅篮球对运动员的技战术、体能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有极高的要求,具有先发优势的欧美队伍实力强劲。在疫情的影响下,为了备战残奥会,轮椅篮球队队员从去年11月起便在北京和广州进行集训。近300天的备战,队员们几乎没有回过家。
残奥会的舞台上,中国姑娘拿出了最好的状态。7场比赛6场获胜,小组赛和半决赛连续两次击败实力强大的美国队,以创造历史的成绩站上了领奖台。
与正常人的篮球项目相比,在轮椅篮球的赛场上,轮椅就是姑娘们的双腿。除了投篮技术之外,在球场上闪转腾挪的轮椅技术同样重要。球队队长林穗玲说,刚接触轮椅篮球时,运球和推动轮椅难以兼顾,翻车了就很难爬起来。为了实现“人车合一”,还要在腰、腿处箍绑带,克服压迫感等不适。
轮椅篮球的轮椅使用的是“八字形”结构,也没有配备刹车,全靠运动员用双手掌控。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年轻队员的双手都布满了老茧。陈雪静回忆训练的场景时说,手上的泡破了又结痂,然后又破,“那真是钻心的疼”。
在日常训练中,看似普通的上篮动作,教练和队员都要反复打磨,罚球更是每天要完成400次的目标。奖牌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轮椅篮球运动员大多是半路出家。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主教练陈琦说,队员基本都是后天致残的,有些还是在正值花季的时候得病或遭遇车祸。因为残疾,很多人原本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是轮椅篮球和体育运动让她们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0年前,17岁的张雪梅因患恶性骨肉瘤导致左腿截肢。在陈琦的引领下,张雪梅开始练习轮椅篮球,原本身体纤弱的她不断成长蜕变,最终走上了残奥会的赛场,并成为中国代表团的闭幕式旗手。
林穗玲曾是球队中最自卑、最没自信的球员,平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行、做不到”。在篮球场上,林穗玲的韧劲与谦让等特点逐渐显露出来,并担起了队长的重任。
球员代佳梦说,自己曾想要回归家庭,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但打了12年轮椅篮球的她,还是选择在球场上继续坚持。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陈琦在退役前也是一名轮椅篮球运动员,曾担任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轮椅男篮队长。他说,轮椅篮球的竞技魅力、精神力量可以给残疾人甚至是健全人很大的鼓舞。
与欧美国家相比,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轮椅篮球职业联赛。陈琦说,希望残奥会的奖牌能够促进中国轮椅篮球的发展,促进中国轮椅篮球联赛的建立,让更多残疾人参与这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