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9月04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携手抗疫让中非命运共同体更牢固(观象台)

□ 刘林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04日   第 06 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非团结抗疫,共克时艰,展现了中非“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深厚友谊。2020年 6月17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深情总结了中非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传统友谊:“面对疫情,中国和非洲经受了严峻考验。”“面对疫情,中国和非洲相互声援、并肩战斗。”“面对疫情,中非双方更加团结,友好互信更加巩固。”

  中国暴发疫情后,非洲多国领导人第一时间发来慰问信,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战胜疫情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方案,声援中国抗疫。非洲暴发疫情后,中国率先驰援,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派出多个医疗专家组,有力支持非洲人民抗击疫情。一个个承诺、一项项举措,承载着中国对非洲人民的兄弟情谊。

  中非携手抗疫,以实际行动践行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2018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指明了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 

  20世纪50—70年代,在支持非洲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非成为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国被非洲视为最值得信赖的“全天候朋友”。中非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重要成绩,成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最为现实、直观的诠释。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深刻变迁使国际社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非洲国家也普遍面临武装冲突、公共卫生安全、粮食短缺、恐怖主义等威胁和挑战。当此之际,中国与非洲国家一道奋力克服种种困难,更凸显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从人口规模看,中非人口总和达27亿之多,超过世界人口总数的1/3。改善全球1/3人口的生活条件,无疑是为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打造最坚实的民意基础。截至2020年,中方已援建非洲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近5年培训各行业人才超过20万人次,为提升非洲民生福祉作出重要贡献。 

  从发展目标看,中非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推进“十大合作计划”和“八大行动”,协力应对极端贫困、恐怖主义、债务风险等全球性问题,用最鲜活的实践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同繁荣特质。在互利共赢精神指导下,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连续多年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协助非洲建成铁路和公路里程均超过6000公里,建成近20个港口和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加快了非洲工业化进程,提升了非洲自主发展能力。 

  从国际交往看,中非共同面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粗暴干涉,遭受单边主义、冷战思维的蛮横干扰。中非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用患难与共的真情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面对部分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非洲国家坚定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2020年7月,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上,70余国代表公开支持中国香港特区国家安全立法,其中有非洲33国,占比47%。 

  从抗击疫情看,面对二战后人类经历的最严重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国在“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精神的指引下,率先向非洲捐赠、援助或出口新冠疫苗,同非洲12国签署缓债协议,减免非洲15国2020年底到期的无息贷款债务,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中国倡议和承诺。 

  休戚与共,砥砺同行。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不仅推动中非关系的发展进步,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2021年,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将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期待中国和非洲国家进一步加强战略对接,着眼共同发展,创新合作机制,密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为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