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信心十足——

让世界更充分了解新时代的中国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02日   第 05 版)

  杨扬。
  资料图片

  线上采访杨扬时,她刚从东京奥运会现场归来,正在酒店隔离。之前,她前往东京参加了多项会议,也现场观看了中国队多场比赛。曾经的运动员杨扬,如今拥有诸多身份——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从东京归来之际,这位曾经的冬奥会金牌得主,已经开始憧憬冰雪之约,期待一届伟大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东京归来话奥运

  在中国年轻运动员身上看到自信

  近20年前,2002年,杨扬在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中,为中国队拿下了首枚冬奥会金牌,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但在国内,大家总叫她“大杨扬”。原因是,她是与比自己小两岁的杨阳一起成长起来的,从1995年进入国家队时起,两人就被分别称作“大杨扬”“小杨阳”。不光名字相似,两人在场上配合也是最多的。

  “从一开始比较生涩,到后来几乎天衣无缝,不需要去安排、计划,她动我就动,她的眼神我都明白,相互之间有这样的默契真的很难得。”杨扬回忆,两人后来到国外学习时,住处只相隔5分钟的步行距离,经常互相蹭吃蹭喝。如今,两人退役多年,依然保持了非常好的友谊。

  这两个名字,也成为了成长记忆的一部分。直到如今,杨扬的微博名字依然叫“大杨扬”,她也习惯了这个称呼。

  作为曾经的顶尖运动员,杨扬直言,在东京奥运会现场看比赛,特别理解运动员冲刺以后的释放、呐喊或激动。她说,其实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都是小心翼翼去完成整个比赛动作的。“我个人觉得,怀有敬畏之心,才能促使你把所有能量在那一刻发挥出来,最大化地释放潜力。”

  “感觉一直像站在悬崖边上,从来没觉得‘冠军宝座’就是我的,只是战战兢兢地试图保持在那个位置。”杨扬表示。

  在东京,杨扬尽可能多地辗转各个场馆,去看中国队的比赛。后来因为工作安排提前回国,隔离期间,她在电视上几乎一场不落地看完了后半程比赛。她觉得,与以往相比,本届奥运会中国队最大的特点是,每个队员都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展现出了强烈的、由内而外的自信。

  “这种自信不是张扬,而是带有包容与尊重的,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在场上可能有霸气的一面,但比赛完之后态度非常谦和,让人发自内心地喜欢。”杨扬举例说,游泳运动员汪顺在拿到200米混合泳冠军后走到匈牙利传奇运动员切赫面前鞠躬致意,以及我们的运动员与其他国家运动员赛后互换球衣等,都展现了中国运动员良好的自信风貌。

  在杨扬看来,这一代中国运动员出生在盛世,从小接触广泛的信息,国际化程度也很高,比过去的运动员有更好的心态。相应的,大众也对运动员有了更多的宽容,从“唯金牌论”到如今为每一位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喝彩。每每成为大众热点的,是运动员场上场下可爱的瞬间、自信的模样。

  “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更团结”

  坚守奥林匹克精神

  今年7月20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投票表决,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Faster,Higher,Stronger)之后,加入“更团结”(Together)。

  杨扬感慨,奥运精神依然在引领世界前进,促进人类团结与和平。

  比如本届东京奥运会上,难民代表队引起了不少人关注。根据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2020年底,世界上有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今年29名难民运动员就是代表了这些人。代表队成立时,杨扬还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亲眼见证了这一幕。她觉得,奥林匹克运动为难民们送去了希望,也提醒着我们,和平是多么可贵。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提议成立难民代表队时,我内心特别感动,因为这不仅仅是给了他们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从中学到了什么。”杨扬表示。

  “奥运会从发起到现在,所呈现给世界的,都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向往的美好世界应该有的样子。”在杨扬看来,奥运会曾经经历战争等诸多考验,如今又经历新冠疫情,始终屹立不倒,正是因为这样的价值观。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可以一起比赛、一起庆祝。就算是难民运动员,在自己的生活中可能流离失所,但只要走上奥运会的舞台,都可以展示出人类的体育精神。而这,也凝聚起了全世界的观众。

  这些,深深吸引着杨扬。退役之后,她本可以继续留在国家队做教练,但她选择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冠军基金,做滑冰学校,直到走向国际组织。

  2010年,杨扬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直到2018年;2016年,她成为国际滑联125年的历史中首位女性速滑理事;2020年1月,她正式上任成为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

  伴随着对奥运精神不断深入的理解,杨扬自己的世界,也从赛场内扩大到了赛场外。

  杨扬坦言,近些年中国对国际体育做出的贡献,以及国际体育对亚洲的日益重视,对女性的日益重视,让自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机遇。而身处国际组织中,她总觉得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有太大的空间需要去成长。这次在东京,是她上任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之后第一次公开活动,也是第一次代表该组织参加新闻发布会,她觉得还是以一种学习者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全新的机会。

  从开始短道速滑训练到退役,杨扬用了23年。如今,退役15年后,她还觉得,承担国际组织中的角色,不像做运动员那样得心应手,可以冲刺世界上最高级别的领奖台。

  “23年的积累会让我感觉游刃有余,能够驾驭冰面上几乎一切,因为太熟悉了。但生活当中,退役这15年,一直都在‘小跑学习’的状态,在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面对着不同的挑战,依然战战兢兢。”杨扬说,这些历练是一名退役运动员逃不过去的。关键在于,自己一直坚持着内心的理想,向着心中的自由前进。

  从申奥到运动员委员会

  向世界推荐自己的祖国

  东京奥运会结束时,很多离开东京的各国运动员、媒体记者等都注意到,北京冬奥会的欢迎海报已经张贴在东京机场内。按照计划,仅仅半年后,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将正式开启。

  很多人还记得6年前,2015年7月31日,北京正式获得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消息一出,举国振奋。

  作为中国的第一位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为这次申奥成功做出了很多贡献。那时正怀有身孕的杨扬,参与场馆介绍和各类沟通工作。最后,她一身淡蓝色西装,站在台上完成了流畅、细腻的陈述。至今她还觉得,正式陈述时,像极了当年拿冬奥会首金。那天,她自豪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一个出生于北方小县城的姑娘,因冰上运动走向世界,站在台上向世界推荐自己的祖国。

  2017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成立,杨扬担任主席。该委员会现有委员19人,包括现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代表,冬季项目运动员和夏季项目运动员代表以及残疾人运动员代表。

  “我们在申办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办一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奥运会,这个也跟国际奥委会提出的理念高度契合。”杨扬说,在做国际奥委会委员那些年,每届奥运会都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申办城市的主办方去参观奥运会、讲解奥运会。“为什么是由运动员来带队?因为只要运动员的问题解决了,奥运会就99%成功了。北京在申办时提出这个理念,特别让人兴奋。”

  运动员委员会的职责是从运动员的角度对筹办工作提出各种建议,“细到一针一线”。比如,仅2020年该委员会就向组委会提了四十多条工作建议,从帮助花滑运动员准备可能需要的补衣服的针线包,到在赛场准备足够的轮椅等保障运动员伤病的器材,再到协助确定奥运村的运动员菜单,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也提出了保留奥运会后奥运遗产的建议,比如在比赛场馆留下运动员的名字,留下夺牌运动员的手印、脚印等,让运动员退役后再来会有回家的感觉,也让来参与运动的普通人能看到具象的奥运记忆。”杨扬表示。

  不单是会从国内运动员中间收集需求和建议,运动员委员会也会关注海外运动员群体,“比如张虹现在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我们会请她去了解国外运动员的相关需求。”

  对北京冬奥会有信心

  我们的筹备工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认可

  “我对中国办大赛的能力非常有信心,也对北京冬奥组委的工作非常有信心。”杨扬告诉记者。

  从申奥成功到如今,杨扬一路参与、见证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稳步进行。虽然遭遇疫情,但围绕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社会动员等工作从未中断,始终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我们的组织能力是可以应对这些变化的,对疫情下如何办好奥运会是有计划的。”

  间隔仅半年的北京冬奥会与东京奥运会一样,面临着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办赛的挑战。杨扬坦言,看到东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信心更足了。

  当然,从专业层面来说,疫情等诸多因素,也确实导致了很多新的挑战。比如,有很多测试赛不得不取消,只好用国内的比赛来做一些测试活动。再如,尽管我们有过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经历,但的确是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又如,在赛事组织、专业人才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国际人才,但在疫情之下人才交流会受不小的影响,需要克服困难,等等。

  杨扬说,她会定期参加国际奥委会组织的世界运动员的大会,了解相关的情况。比如,在疫情情况下怎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和心理状态。

  “我们准备了很多个方案,组委会尽全力来实现我们当年申办时的承诺。”杨扬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筹备工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认可。”

  今年两会,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杨扬,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视频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我们如期、安全地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必将彰显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自信心、自豪感,给全球奥林匹克“带来一束光”。

  就做好相关工作,杨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做好国际方面工作,支持北京冬奥会如期、顺利举办;二是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科学、安全地做好防疫工作;三是展示中国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2008年,通过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让世界认识了一个富起来的中国,14年后,奥运会再次来到中国。有关部门应提早谋划、全面准备、系统安排,通过冬奥会契机,用国际语言和方式,将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给世界,让世界更充分地了解新时代的中国。”杨扬建议。

  展望即将到来的冬奥会,杨扬直言,客观来说,中国队在冬奥会的表现与夏奥会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从杨扬收获首枚金牌以来,迄今为止,中国队在历届冬奥会总共获得了13枚金牌,这说明我们在冬季项目上确实基础薄弱。但杨扬也自信地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本届冬奥会中国队表现一定会大幅提升。

  “本届冬奥会将是有史以来中国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通过跨界选才、全国动员等,一些运动员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国际水平,让人振奋。”杨扬说。

  事实上,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明确提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要努力实现“全面建队、全项参赛、全面突破、全面带动”的目标。如今,中国冬奥备战已经初见成果,无论是在队伍建设、科技助力,还是国际合作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

  从申办冬奥会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北京举办冬奥会将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杨扬由衷觉得,这大大促进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

  “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多了,竞技体育选才的机会也就多了,未来出好成绩的概率也就大了。”杨扬认为,这些年冰雪运动热了起来。通过申办冬奥会,我们也在各个地方加大冰雪设施的建设,有了这些设施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冰雪人才出现。

  展望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杨扬觉得,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全新里程碑。“我能有机会在自己的祖国欢迎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参加冬奥会,感觉‘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