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外服测试、舱外工具箱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扩展泵组安装……日前,神舟十二号乘组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开展舱外作业。这是继今年7月刘伯明、汤洪波首次太空行走以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第二次开展出舱活动。
短短两个月内,中国航天员两次成功出舱,引发外媒热议。多家外媒表示,太空行走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了不起的成就,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为舱外作业提供保障;未来,中国空间站将为太空探索作出更多贡献。
“又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外媒纷纷聚焦他们的“任务清单”。
“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对空间站的机械臂进行‘润色’。”法新社8月20日报道称,当天,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和刘伯明从天和核心舱出舱后,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此次舱外作业还包括安装舱外热控扩展泵组和抬升全景相机等。这是中国在两个月内进行的第二次太空行走。报道称,太空行走是中国近期大力推进的太空计划之一。此前,中国已有探测器登陆火星和月球。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今年7月初,中国宇航员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在此期间,他们检测了新一代宇航服性能、安装了空间站设备、提升了全景相机并测试了空间站机械臂运行情况。报道指出,天和核心舱是中国迄今研制的最大航天器。自今年6月进入太空以来,中国航天员乘组一直在天和核心舱工作和生活,这是中国航天史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任务。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称,今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6月17日,搭载3名航天员的中国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7月4日,刘伯明和汤洪波在太空停留了6小时46分钟并完成了所有既定任务。8月20日,中国航天员再次出舱,完成舱外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D抬升等任务。
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注意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是在2008年9月的神舟七号出舱任务中,当时,太空行走只持续了约20分钟。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时间延长到6—7小时。
俄罗斯“太空新闻”网站报道称,此次太空行走是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又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天和核心舱投入运行和出舱活动均具有里程碑意义”,反映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
瑞士第一位宇航员克洛德·尼科利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无论从技术还是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出舱活动的要求都极为严苛。中国圆满完成这次出舱活动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有助于进一步建成空间站实验设施。
“飞速发展的标志之一”
中国在核心舱机械臂、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天地通信系统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为顺利实施舱外作业提供有力保障。中国航天科技过硬的实力赢得外媒点赞。
据美联社报道,中国空间站机械臂最长可达15米,航天员可在机械臂的支持下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安装等作业。报道还称,在第二次出舱活动中,刘伯明将脚固定在遥控机械臂末端的工作台上,使用电钻和其他辅助工具安装设备时,工作台会帮助他固定身体位置。
另据专业航天网站NASASpaceFlight.com称,自2008年神舟七号以来,中国“天链”中继卫星为每一次中国载人航天飞行都提供了数据中继服务。目前,第二代中继卫星“天链二号”01星和“天链一号”03星、04星三星组网,为中国空间站提供通信服务,该系统“保证了地面与太空之间清晰、顺畅的通信”。
出舱后,航天员会面临失重、低气压、气温不稳定和强辐射等诸多挑战,此时,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派上了用场。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报道,中国工程师研发的新一代舱外航天服重约120公斤,穿着更舒适,可帮助航天员太空中开展更长时间的行动。
针对出舱活动,中国航天员乘组开展了重点训练。法新社称,神州十二号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时隔5年再度开启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对中国来说意义非凡。为此,3位航天员均进行了超过6000学时的训练。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报道了中国航天员的艰苦训练,指出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骑自行车锻炼、用手走路等场景。
“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中国航天工程史无前例飞速发展的标志之一。”意大利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称。意大利《共和国报》也详细介绍了中国航天员出舱任务及空间站建设进展,称赞中国航天技术“先进”。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空间物理学专家何塞·弗朗西斯科·巴尔德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科技在短时间内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惊叹。中国自主研发出的新技术将造福全人类。
“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
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还在持续进行。据英国《卫报》网站报道,中国正计划向空间站发射无人货运飞船,为第二批航天员抵达空间站做好准备。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已于8月16日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将在那里进行最后组装和测试。与此同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准备工作也正在进行。先发射货运飞船、再发射载人飞船的飞行计划,符合首批航天员前往空间站的模式。报道称,天宫空间站目前由天和核心舱这个单一模块组成,是一个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的圆柱体,包括生活区和工作区。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继续扩大规模。
“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美联社称,中国航天局计划到2022年年底前进行11次发射。此次天舟二号与神舟十二号执行飞行任务之后,中国还将进行数次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为70吨重的空间站再运送两个实验舱模块。
德新社报道称,虽然中国空间站的设计规模小于国际空间站,但如果2022年如期完成初步建设目标,很可能取代即将退役的国际空间站,成为近地轨道的唯一长期载人航天器。此外,中国还在酝酿于2030年后开展载人登月任务并已经开始探讨与俄罗斯、欧盟等伙伴合作建设月面科考站的可能性。
埃菲社称,中国空间站可在轨飞行10年以上。部分专家认为,如果维护得当,它甚至可以运行15年以上。
美国《外交官》杂志称,中国拥有太空强国的梦想并始终为之努力。2020年4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将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指定为“新型基础设施”,奠定了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近年来,中国航天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空间站建设及月球、火星探测等方面,吸引了众多国际合作伙伴。
俄“太空新闻”网站报道称,中国正与其他国家“在空间实验、基础物理、太空医学和天文学领域进行合作交流,这些举措对促进空间站合作、开展新的科研活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