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2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高原“曼巴”(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2))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8日   第 01 版)

  藏语里,“曼巴”是“医生”的意思。对藏区群众来说,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吴天一,是他们的“好曼巴”。这个“曼巴”,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

  “青藏铁路沿线80%的地方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85%的地方海拔在4000米以上。人吸进来的氧气,只有在海平面地区吸氧量的一半。”高原的缺氧环境,令医生非常头疼。

  上世纪30年代,吴天一出生于新疆伊犁。在部队里,他接受了中国医科大学的培养。1957年,他到位于平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12医院工作。1958年随部队回撤到青海后,他被分配至某骑兵连。那时,“青藏高原居民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不存在慢性高原病”的观点,在国际医学界一度十分流行。

  然而,吴天一很快发现,很多高原病,被当作普通肺炎、肺充血症进行治疗。缺氧、低压,不仅阻碍了人们开发利用高原的脚步,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吴天一下定决心:“必须找出高原病的致病原因,不断研究下去!”

  为了摸清各类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和机理,吴天一吃尽了苦头。1985年,一次外出调研,途中遭遇雪天。司机从柏油路到沙路忘了换挡,汽车一下从橡皮山山顶翻至山脚。吴天一从车里爬出来,捡回一条命,但左边四根肋骨、肩胛骨、髌骨、两条腿都断了,全身14处骨折……

  吃了太多苦,不断长见识。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高原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2020年,凝聚了吴天一毕生心血的《吴天一高原医学》出版。从高原肺循环,到间歇性低氧,再到高原危重病急症研究……书中很多内容填补了国际空白,成为国际标准,也为更多高原“曼巴”提供了悬壶济世的科学指南。

  “中国是高原大国,高原适应问题、高原病防治问题,都是必须要解决的。我要为这个事业攻关到底!”如今,吴天一斗志丝毫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