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2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桃农十万桃乡美(众生相)

张怡然 张馨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6日   第 05 版)

  陶桂芸(左)与张宝志(右)在展示自家种植的大桃。
  受访者供图

  清晨5点,北京平谷的一处桃园里,蜜桃挂满枝头,芳香四溢,桃农夫妇张宝志和陶桂芸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从枝头摘下的这一颗颗肥硕鲜美的大桃,很快就将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

  据悉,平谷的22万亩桃园已进入成熟采摘期,平谷鲜桃大量供应首都及全国市场,一直持续至10月底。作为北京重要的大桃生产基地,平谷有着“中国桃乡”的美誉。从一种果品发展成一项富民产业,再成长为一个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今年48岁的张宝志和陶桂芸夫妇是平谷大桃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受益人。

  走进他们的桃园,一派丰收景象映入眼帘:重重叠叠的桃叶下,包括白桃、油桃、黄桃、蟠桃在内的四大系列、五十余品种大桃挂满枝头。微风穿过桃林,传来沙沙的响声,空气中弥漫的阵阵桃香,令人陶醉。

  在这30亩自家桃园的经营上,夫妻两人分工明确:张宝志钻研种植技术,陶桂芸负责对外销售。“他把桃种好,我把桃卖好。”陶桂芸笑着说。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对桃子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平谷区果品办公室不断引进新品种,并经常为桃农开展科学种植、绿色种植的义务培训。张宝志积极参与培训,研究种植技术,短短几年时间便向自家桃园引进约四十个桃子的新品种。闲暇时,张宝志总抱着手机研读果树研究的相关文章,或埋头观察讲解视频里的操作细节。从土壤检测、施肥浇水、疏果套袋、到病虫害管理,每一个生产环节他都不曾马虎。

  种桃30年来,夫妻两人一直坚持绿色种植,从不打除草剂、不施化肥。“顾客吃着放心,我才安心。”张宝志看着刚刚摘下的一颗颗鲜桃,骄傲地说。

  丈夫张宝志在生产端的科学种植和绿色种植,让果园里的大桃年年丰收,美味营养。在销售端的妻子陶桂芸也紧跟时代潮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让更多的人吃到自家大桃。“干每一行都要跟上时代,不然就会被淘汰。”陶桂芸一边包装鲜桃,一边笑着说。

  如今,“线上售桃”已成为“新农活儿”。早在2017年,陶桂芸就敏锐地捕捉到“线上售桃”的发展趋向,成为周围最早通过网络售卖的桃农。现在,微信朋友圈已成为陶桂芸销售的主渠道,桃园近80%的订单都借助微信达成交易,而后再通过冷链物流配送,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客户。去年,陶桂芸为自家大桃注册了商标,向品牌化经营的方向持续迈进。

  线上平台同冷链物流的配合扩宽了购买渠道,提升了销售效率。伴随着销量的逐年上升,夫妻两人对桃子的质量也更加关注。“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桃负责,不能马虎,这关系到平谷的声誉。”陶桂芸坚定地说。

  为确保质量,夫妻分工合作:张宝志摘桃,陶桂芸装桃。每一个桃子在装箱前都要经过夫妻两人的双重把关,每一箱桃子在寄出前又会再次开箱检查。“买我家桃子的顾客,90%都成了回头客。”张宝志说。

  当谈到未来规划时,陶桂芸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有顾客希望一直能吃到我家的桃。为了顾客,我们也要坚持种下去!”

  张宝志和陶桂芸的种桃事业蒸蒸日上,大桃成了“致富果”,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他们的大女儿已从海外留学归来,小女儿正在读大学。一颗颗饱满多汁的大桃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让越来越多的桃农来向这对夫妻取经。

  张宝志依据自己多年摸索出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为桃农们提供技术指导。2016年,他成为区果品办公室聘请的“乡土专家”,为各乡镇的果农讲解大桃管理技术;2018年,张宝志到西藏尼木县卡如乡开展对口单位的技术援助工作,获得藏民的一致好评……陶桂芸也积极向桃农们分享自己的互联网销售经验,她还带着大家一起做宣传,争取更多的客源。

  “咱们都要学、都要懂,要一起种好桃、过上好日子!”张宝志说。目前,平谷已在北京市率先创建并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正在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

  在平谷22万亩桃园上,有10万桃农。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积极学习农业新技术、开拓销售新渠道,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也让“平谷大桃”成为一张靓丽的“农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