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青海:雪域高原奋发图强(红色地标巡礼·青海篇)

本报记者 王 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18日   第 12 版)

  青海湖鱼鸟共生。
  王 梅摄

  红军湾。
  班玛县供图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青海共有3条红色精品线路入选,“雪域高原·红色青海”“神秘原子城·大国铸剑人”“脱贫攻坚·花儿最艳”,它们是完美展示大美青海的窗口。走进三条精美路线,王洛宾歌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近在咫尺。

  红军沟里念红军

  高原盛夏,从“红色班玛”县城出发,沿着玛可河前行,到亚尔堂乡子木达沟红军沟纪念馆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字样的红旗雕塑夺目、庄严。

  1936年6月底,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2.5万余人进入青海,在班玛县境内停留20余天,之后取道甘南北上。休整期间,红军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并在石壁上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至今字迹清晰。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

  班玛县的老人们常讲“玛米”(藏语音译,意为当兵的人)的故事:“他们不烧堆好的牛粪,不用家里的水,自己上山砍柴又挑水。”后来,乡亲们把红军经过的子木达沟,亲切地称为“红军沟”。

  近年来,班玛县红色景区不断升级:2012年被青海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纳入第3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7年升级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红军沟景区的参观人数达到3万多人次。

  除了红军沟,西路军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海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傍依南川河,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烈士陵园内。纪念馆通过历史照片、战场往来电报文件、访谈记录等珍贵文献资料以及烈士遗物、幸存者用品等,并运用雕塑、多媒体等手段,全景还原当年西路军英勇西征的各主要战场,再现了西路军广大干部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情怀。

  “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李先念同志给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的这句题词,深深刻进了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心坎上。

  感天动地原子城

  1964年10月16日晚,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投身原子弹研制工作并于此坚守多年的人竟然不知道这威力巨大的武器是在哪里制造的。3年之后,氢弹也在金银滩如此保密的氛围中完成了全部武器化进程。金银滩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年来,尘封的故事才得以传颂。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踏上了研制原子弹的艰难历程。经过再三选址,选定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地全称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221厂,对外称国营221厂。为了保密,被定名为矿区。当时一对新婚夫妇,先后到此工作,因为保密要求,不能告诉对方身在何处。他们的信件从221厂寄出,在北京兜一圈后,再到对方手里。直到二人在生活区偶遇,他们才知道彼此的车间相隔仅几十米。

  基地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建厂初期,自己动手挖防空洞、搭帐篷,吃半生不熟的青稞面馍,喝融化的雪水。当时没有路,很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步行十几公里到试验现场工作,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也常常坐在卡车上,沿一条泥泞的小路去试验现场。

  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消国营221厂的决定。至此,国营221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落下了庄严而神秘的帷幕。海晏县原子城纪念馆、海晏县原子弹纪念碑、海晏县原子城遗址、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每一位建设者都会讲一段传奇动人的故事,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

  今天的原子城依然保留着众多的实物纪念地,向人们展示我国人民在非常困难时期,艰苦创业的历程。“它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原子城纪念馆负责人说。

  脱贫“花儿”红艳艳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我和尕妹见不上面,苦日子啥时候能过完。”流传在互助山区的这首“花儿”,道尽了土族群众贫困生活的愁苦。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也是我国土族人口最多、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条件受限,贫困如大山一样横亘。作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2018年,互助县11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预脱贫的291户57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面实现了贫困“清零”目标。青海省政府公示公告互助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互助县连续三年被评为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以卓扎滩村为例,过去这里有一个160亩的采砂场,连续10年的采砂、粉砂、洗砂,导致村旁河道被严重破坏,道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在乡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支持下,2018年4月,卓扎滩村把采砂场改造成了乡村生态旅游景区,营业第一年就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卓扎滩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说:“采砂场整治改造成旅游景区后,变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短短5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乡村生态旅游等项目,高原土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卓扎滩村一样,互助县南门峡镇磨尔沟村、麻吉村、小庄村、班彦村,西宁市湟中县上五庄镇包勒村、拦隆口镇卡阳村农民吃上了“旅游饭”,一片片花海吸引着游人,“花经济”不断显现。目前,村村通硬化路、乡乡通柏油路,电力保障全覆盖,人畜饮水安全等基本得到保障……

  如今,传唱民间的“花儿”饱含喜悦之情,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红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