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1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在窑洞中创作《黄河大合唱》(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17))

蒋莉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13日   第 11 版)

  冼星海

  冼星海自幼随母亲在马来亚、新加坡谋生,24岁考入法国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勤工俭学6年。1935年,学成回国后,冼星海开始创作鼓舞人心的抗战歌曲。

  抗日战争期间,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群众歌曲,并为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他还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1935年至1938年间,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多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底,应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冼星海偕妻子钱韵玲来到了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条件艰苦,为了体现对特殊人才的尊重,冼星海每月的津贴是15元,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的津贴也才只有5元,鲁艺一般的老师只有6元,最多12元。此外,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还多加一个汤。这在当时的延安已经是非常特殊了。

  尽管如此,冼星海夫妇在生活上依然有很多不习惯:没法顿顿都吃两人吃惯了的大米饭,多是粗糙的小米饭;虽然津贴不少,但能买到的商品非常有限;冼星海在国外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但在延安根本不可能买到咖啡。对此,冼星海夫妇没有抱怨,而是放下身段,向延安的军民看齐,很快适应了延安的生活。他们以苦为乐,妻子制作“土咖啡”,把炒熟的黄豆磨成粉,再拌上红糖用开水冲好,就成了美味的“咖啡”,冼星海喝得津津有味;冼星海的烟斗嘴坏了,跑遍延安也买不到新的,他就把毛笔的笔杆安在烟斗上当烟嘴用。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生病的诗人光未然,光未然给他朗诵了自己的诗作《黄河吟》。冼星海对光未然讲述的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产生共鸣,感觉乐思如潮,赶回自己的窑洞开始谱曲。

  当时,冼星海的身体不大好,但仍废寝忘食地创作,几乎六天六夜不眠不休。妻子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谱曲需要五线谱格子,妻子就先帮他在白纸上画好。终于,冼星海完成了民族声乐巨作,写就了一部音乐史诗。

  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脚踏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演出的成功让冼星海心情异常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晚的音乐会可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我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情形。”

  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唱遍全中国,成为激励人们坚持抗战、挺起民族脊梁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