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在晋绥边区孕育出的吕梁精神,如今历久弥新,为老区发展增添了不竭动力——

“蔡家崖号”开上快车道(来这里打卡(40))

本报记者 严 瑜 贾平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11日   第 01 版)

  1961年6月28日的人民日报第八版。

  “蔡家崖号”列车方便了当地百姓出行,也送来了八方游客,成为蔡家崖村的“幸福列车”。
  李帛尧、陈龙、刘虎摄

  扫码观看视频

  驶过横跨两座山头的最后一段高架铁路,4621次“蔡家崖号”旅客列车准时到站。不少人一下车就兴奋地举起手机,拍下站顶红艳艳的大字——“蔡家崖站”,开启他们“打卡”革命老区的红色之旅。

  到蔡家崖打卡,首先要去的是火车站2公里外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记者随着人流在馆内参观学习,吕梁儿女投身革命、浴血奋战的场景跃然眼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蔡家崖村所属的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是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和八路军一二〇师主战场之一。烽火岁月,在这片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晋绥边区人民不仅筑起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也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1961年6月28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发一篇题为《重游蔡家崖》的文章,作者苏光曾是《晋绥日报》编辑。在阔别10余年后,他感叹面前可喜的变化,并回忆道:“抗战期间,有多少英雄健儿曾经出没在这些黄土山岗;《黄河大合唱》中那些雄壮的歌曲,似乎还在这一带的山谷里回荡……”

  “额记得,当年老百姓都赶着毛驴车,给前线部队送子弹、送粮食。”92岁的康老五最骄傲的事,是他的二哥参加过抗日战争。“受二哥影响,额和额四哥后来也都当了兵。”忆及往事,老人眼神炯炯。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吕梁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在参观位于蔡家崖村的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时殷殷嘱托:“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年后,蔡家崖村迎来了他们的“幸福列车”——“蔡家崖号”客运列车正式开通,兴县等4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就此结束。

  “2018年6月21日,额还记着那个日子!额是第一批坐上火车的。”88岁的老战士温守惠盘腿坐在自家窑洞的炕上,和记者越聊越起劲。他年幼时是小羊倌,14岁跟着大哥参了军,1950年退伍回乡。听说人民日报60年前写过蔡家崖村,温守惠立刻催促:“快给额念念!”

  当记者念到“村子的背后,地埂化了的山头和随时可以看见的牧群,又给蔡家崖增添了不少新景色”,温守惠捋着胡须,忍不住笑了:“现在村里见不到驴和牛咯,有三轮车、汽车跑运输,驴都没事干了!”

  “蔡家崖号”列车每日往返开行4趟,不仅方便了当地百姓出行,也送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拓宽了蔡家崖村的致富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外的“红色一条街”,村民们有的搞农家乐,有的摆小吃摊,有的开照相馆,人气一家赛一家旺。

  临近傍晚,记者走进沿街的一座农家小院,主人温雪敏正在院里拾掇蔬菜,准备招待客人。屋内,餐桌上铺着蓝印花布,墙上挂满玉米和辣椒,透着浓浓的三晋风情。去年5月,“80后”温雪敏从太原回到蔡家崖村,把自家老房子翻修一新,开起农家乐餐厅。“父母就在跟前,老婆孩子也在身边,还能有一份好收入,心情爽得很!光是最近一个月,我这小院就净赚了8000多元。”

  刚走出小院,村民胡建华热情地招呼记者尝尝兴县特色小吃“啦叨叨”。“这是用白面做的,蘸着辣子和胡麻油吃,香着呢!”过去她到县里打工,一个月挣1000多元。3年前,她在“红色一条街”上摆起特色小吃摊,“一天能挣300多块钱,要不是村里搞红色旅游,额可卖不了这些!”

  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利川介绍,全村现有劳动力三四百人,其中200多人都在从事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产业,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红色是蔡家崖的发展底色,吕梁精神给额们添了奔向好日子的动力。”

  除了发展红色旅游,蔡家崖村的产业逐步多元化。村北面的山坡上,种着1200多亩杏树、核桃树,惠及村里90%以上的人口。一座3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6万元。

  登上蔡家崖村北山的观光台,视线越过郁郁葱葱的果林,村子全貌尽收眼底。不远处,蔡家崖干部学院、蔚汾河蔡家崖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5个项目正加速推进,晋绥边区首府旅游区4A提升工程进展如火如荼。迎着绚丽晚霞,一列“蔡家崖号”搭载尽兴而归的游客,欢奔着远去。相信不久的将来,若有机会再访吕梁,定能看到又一番生气勃勃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