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神州速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两代人的情书(身边的小康故事)

本报记者 孔德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03日   第 11 版)

  “咔嚓”,卢倩对着傍晚的天空拍了张照片——瑰丽绚烂的晚霞将云朵染成了火红,十分好看。她打开微信,点开置顶对话框,将这张照片发送给了对方。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伴着照片,卢倩还给远在外省的男朋友发送了一句情诗。“别笑我土味情话啊,现在写情书不都是这样吗。”卢倩笑说,正说着,男朋友就给她打来了视频电话。“让我‘现场’看看你那儿的云,我这儿可没有这么好看的景色。”视频里传来卢倩男朋友的面孔和声音,卢倩一边笑着一边将手机对准天空,翻转摄像头——霎时云霞万里,暮色欣欣。

  “现在写情书,有手机就行。”卢倩告诉记者,她和男朋友一人在北,一人在南,相隔千里。“若是在以前只能写信的年代,不知道要几天才能联系上一回呢。现在好啦,有了手机,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对方,情书也是想写就写,异地恋也不觉得孤单。”

  说起情书,卢倩想到了自己的爸妈。“我爸妈是高中同学,大学谈了四年异地恋,有一次我还偷偷看到了他们以前写的信。”卢倩说,“我爸用稿纸写了厚厚一摞,提笔落笔都是‘亲爱的巧’,巧是我妈的小名。”

  卢倩母亲张女士回忆道,当时与卢倩爸爸分别在扬州和南京上学,一周才能来回通信一次,每周能去宿舍一楼的公共电话打一次电话。“那时候打电话都要排队。”张女士说,“有一次,我去南京找他,坐的大巴车路上出了故障,到车站晚了快半天。那个年代也没有手机,联系不上我,他就这样等了好几个小时。现在不一样了,手机都是随身带着,时时刻刻都能找到人。”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卢倩哼起了歌,“现在通信这么发达,写信只是为了更有仪式感。改天我也去买张邮票,感受下那个年代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