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7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乌蒙高原听红歌

杨继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7月26日   第 12 版)

  云南武定举行的“重走红军长征路”主题活动。
  李绍德摄

  “自从红军来过了,到处长满红军草;红军草,红军草,一年四季长得好……红军草,红军草,风吹叶儿轻轻摇。花儿好像五角星,远望就像红军笑。”这首《红军草》一直流传在革命老区云南省武定、禄劝一带。乌蒙高原,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到处长着绿油油的红军草。每年,许多党员群众怀着敬仰之情,来到这里追寻红色踪迹,《红军草》的歌声响彻云霄。

  地处乌蒙高原群山深处的山南村,是一个只有80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土墙木屋,村民全是彝族。这里的村民喜欢种植花草,我们走进一户人家,庭院中种满了月季、兰草、仙人掌等。“我这里的花不算好,那漫山遍野的红军草,才叫壮观哩。”院里的老人叫杨成英,他向我们讲述了86年前红军长征的故事。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来到乌蒙高原。当时,武定、禄劝一带连续大旱,乡亲们连山上的野菜都吃光了。就在这时,红军来了。红军没收地主老财的粮食分给穷人,乡亲们得救了。红军走后,山上长出了一种小草,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人畜都能吃。为了感谢红军,乌蒙高原彝族群众把这种草,称作红军草,并编了一首歌。

  如今,红军草已长遍乌蒙大地。武定、禄劝的彝族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人还没到木高古村,一首《红军长征到彝寨》便从群山深处飘来:“三月马樱红满山,红军长征到彝寨。千军万马兵力强,吓得土豪叫爹娘。军民团结心连心,红军事迹记得清。”1935年5月3日,红一军团一师来到木高古彝寨宿营。红军不扰民不掠民,任蚊叮虫咬在村场坝里露宿。夜里,红军燃起篝火,举行晚会,表演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为天下贫苦人民大众打土豪分田地等精彩文艺节目,宣传革命道理。该村穷苦妇女杨李氏帮助红军磨了5升包谷,红军走时,送给她一块纱布、一丈黑布、一口铝锅。群众称赞:“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

  近年来,武定县按照“以红促旅,以旅传红”的目标,打造一条3.8公里长的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红军路、红军泉、红军树、红军标语、红军报告厅、红军纪念馆等景点,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红军长征纪念馆、农耕文化馆,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让游客深入体验红色文化的精神魅力。

  走进禄劝杉乐村,一首《红军歌》回荡在村子里:“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杉乐村是通往皎平渡口的必经之地。村中有株年逾百年的杉乐树。1935年5月2日,中央红军奔赴皎平渡,途经杉乐村时,毛泽东、朱德在这棵树下休息,朱德将战马拴于此树。后来,当地群众将此树称为“将军树”。杉乐树见证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经历7天7夜,3万红军仅凭6只小船,渡过了金沙江天险,跳出了国民党反动派40万大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当国民党追兵赶到江边时,只捡到几只红军穿过的草鞋,峡谷里回荡的是《红军渡江动员歌》:“金沙江流水响叮当,我们红军要渡江。不怕水深江流急,不怕山高路又长,我们红军真顽强。”

  随着乌东德水电站的建成,皎平渡已成库区,红军渡江纪念馆已搬迁至半山腰杉乐村。今天的杉乐村,矗立着高耸入云的红军渡江纪念碑。“将军树”旁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通过文字、雕塑、文件、图片、影像等资料展示着那段历史。泛白的红军服、磨破的草鞋、斑驳的军号、打满补丁的旧木船……仿佛在诉说着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壮举。如今,每个季度,杉乐村都会举办长征故事微党课,党员群众齐心协力为村谋发展,红色党建、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红军巧渡金沙江,长征北上抗日之路,是胜利之路,又是洒满革命鲜血之路。这条路,已经长满红军草,开遍胜利之花。从乌东德至攀枝花形成了100公里长的金沙湖,一座金沙江大桥跨越天堑,云南四川两省牵手发展,金沙江两岸旅游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