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塑人与黄河和谐关系(新时代新步伐)

詹森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7月20日   第 08 版)

  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沿河带高风险产业聚集,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重工业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影响着黄河流域的生态,重塑和谐的“人河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的首要目标。

  1999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配,改变上游任意截流的状况,合理配置水资源。此后,黄河干流基本无断流,黄河三角洲湿地逐渐恢复。2003年2月15日,时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李国英,在全球水伙伴中国地区委员会治水高级圆桌会议上提出了“河流生命”的概念,呼吁“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

  像其他生物一样,河流也有其自然生命,“流动”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流动”给黄河带来了活力,造就了河流与生物多样性的共存,维持了生态环境和能量交换的平衡。保持黄河的基本水量,维持黄河生命,才能保证人与河流的和谐相处。这是河流伦理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对黄河流域进行统一整治。20年过去了,黄河逐渐恢复了它的样貌:河水不再断流,排污逐渐减少,沿岸绿洲、湖泊重现,植被恢复……

  除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外,还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当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笔者建议:

  进行全流域文化和生态的规划、管理和协调。黄河横贯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各省区自然地理及文化发展差别较大,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制定流域内大遗址保护计划、大遗址展示体系及重点园区建设规划。各省区要围绕国家出台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结合地方特点,制定出区域保护规划及方案,将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

  打造全方位、立体式黄河文化遗产展示区。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呼应,将黄河流域的壶口瀑布、乾坤湾、老牛湾、小浪底、香炉寺、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自然人文景观与秦始皇陵、大明宫、蒲津渡、洛阳古城等遗址公园以及花儿、安塞腰鼓、黄河祭祀、黄河号子、河洛大鼓、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串联起来,同时,将古村落保护与传统农耕技术及水利工程保护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黄河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区。

  挖掘遗产资源,创新展示模式。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景观遗产以沿河线性分布为主。因此,需要对景观、遗产进行多源梳理。特别要重视反映黄河历史变迁以及与黄河水利遗产相关的黄河大堤、黄河故道、黄河渡口、治黄遗址、水利工程建筑遗存及沿岸石刻、修堤碑刻的挖掘整理。通过专项调查评估,建立黄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和黄河数字博物馆。改变过去单一的博物馆文物和图片展示方式,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及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遗产进行全方位展示,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文旅融合,打造黄河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充分发挥黄河文化遗产在黄河旅游中的作用,需设计一系列富有黄河元素的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一批旅游线路。通过参观大型景观遗址公园和体验非遗项目,黄河文化元素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增强游客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