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枣庄人,我对曾经活跃在这片热土上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当然是耳熟能详的。不论是取材于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原著小说,还是据此改编拍摄的同名红色经典电影,我在少年时代都曾反复品鉴。直到现在,一提起电影《铁道游击队》,眼前总会浮现出刘洪、芳林嫂和鲁汉的模样,耳畔总会响起那传唱不息的旋律:“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尽管《铁道游击队》拍摄时间较早,还是一部黑白电影,但它十分难得地保持了经典之作的特殊质感。这离不开拍摄制作团队和演职人员执著的艺术追求:原创小说作者刘知侠亲自担任编剧,实力派演员曹会渠、冯喆和秦怡分别饰演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和芳林嫂,还有其他演员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部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动人心魄的抗战传奇。
枣庄地处中国腹地,属于南北交界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铁路网线发达,位于联通南北方的交通大动脉上。抗战时期,日军很快就盯上了这块战略要地,枣庄成为日军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英勇的家乡人民不畏强敌,在铁路沿线以及微山湖一带与敌人展开周旋。当时活跃着一支专门破坏敌人铁路运输的队伍,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环境的优势,不断扩大活动区域,在铁路沿线袭击敌军火车,武装自身的同时,也向我鲁南军区输送了大批武器。这支游击队行动敏捷,来无影去无踪,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为“飞虎队”。“飞虎队”给日军带来了巨大困扰和威胁,日军小林部队调来特务队长冈村,想彻底消灭英勇善战的“飞虎队”。“飞虎队”和日军及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有勇有谋的斗争,直到抗战胜利。影片抒写了刘洪和芳林嫂的战斗友谊和爱情,为影片中那段幽暗艰苦的岁月带来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听村里的老人一再讲述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从他们那里,我知道“铁道游击队”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有的,其最早的骨干成员是中国大型民族资本企业——枣庄中兴煤矿的一批矿工。他们长期和铁路打交道,后来逐渐集结起来,发展成为一支活跃在枣庄一带的抗日武装。
记得小时候的一个夏天,我还没有上小学,一个本家姐姐出嫁到微山湖边的一个小村庄,那个小村庄就是刘洪等人物原型的老家。按照枣庄当地风俗,女儿出嫁时需要一个本家弟弟“押车”。我带着“押车”的任务和送嫁的人一起来到小村庄。男方请来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陪客。席间闲谈,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给我们讲起了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大大吸引了我。他讲到刘洪的原型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合成”的,现实中,他们一个叫洪振海,一个叫刘金山,就生活在附近,当年都是打鬼子的英雄!我真不敢相信,电影里的大英雄竟然离我如此之近,在铁路线上神出鬼没的“飞虎队”竟然就在身边!老人还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铁道游击队,成员可不止几十个,最多时有300多人呢!现实中,八路军苏鲁支队任命洪振海为铁道游击队队长,杜季伟为政委,王志胜为副队长。王志胜就是电影中副大队长王强的人物原型。
据说,电影《铁道游击队》拍摄前,为了让演员们熟悉英雄们战斗和生活的环境,摄制组曾组织主要演职人员到枣庄当年游击队员活动的地方采风,领略英雄们当年的风采。奇妙的是,若干年以后,离我读书的地方不远,就是当年铁道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场所。电影里刘洪带领队员们创建的陈庄炭场就在学校的东面。遥想当年,这个炭场内外活跃着的有日伪军,有普通百姓,也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三教九流,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炭场既能掩人耳目,想必也给铁道游击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益。离陈庄不远,就是当年繁忙的铁路线。如今,陈庄炭场早已不在,铁路和当年的老火车站也已废弃,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已难以想象,唯有空旷的老火车站,仿佛还在等待着当年的英雄好汉再度上演气壮山河的民族解放大剧。
当年为了拍这部电影,拍摄制作团队和演员都吃了不少苦头。电影里许多镜头是火车快速行驶过程中同步拍摄的,在没有现代化拍摄手段和器材的情况下,很不容易,尤其是大队长刘洪等人上上下下爬火车的镜头,拍摄起来十分危险。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刘洪为了营救被鬼子押赴刑场的芳林嫂,就在列车靠近的一刹那,从车头前面骑马飞驰穿过铁路。虽然演员曹会渠在拍摄之前已经反复练习,但实拍时所有人还是捏了一把汗。没有替身、威亚、安全带和特效技术,能拍摄出如此珍贵的画面,实属不易!这也充分反映了演职人员不仅是在“演”铁道游击队员,更是在实践铁道游击队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我创作的长篇小说“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中,也写到过铁道游击队,写到过微山湖上的抗战。在这片土地上,电影《铁道游击队》没有讲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们曾和湖西游击队密切配合,成功护送刘少奇、陈毅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从微山湖去往延安等地。刘少奇当年还在这里解决了困扰湖西根据地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由铁道游击队开辟的水上秘密通道,被肖华将军称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也因此让此地有了“小延安”的美誉。近年来,我利用挂职枣庄市山亭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机会,正在撰写一部以此为背景的长篇抗战小说《东进》,希望以此向生活在这片英雄土地上的人们致敬,也向创作《铁道游击队》这部红色经典电影的前辈们致敬!
(作者为浙江传媒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茅盾文学新人奖获得者。)
经典回放
《铁道游击队》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赵明执导,曹会渠、秦怡等主演,于1956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取材于抗战时期鲁南铁路沿线发生的真人真事,讲述山东枣庄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带领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小说原著和电影剧本中原来都没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作曲家吕其明建议增加一首体现游击队员的乐观精神并适度缓解影片紧张气氛的歌曲,还请上海诗人芦芒、何彬创作了歌词。作曲时,吕其明因为对战争年代游击队员的生活比较熟悉,又采用了山东民歌的一些典型元素,终于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本文配图均为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