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北京市园林局林业保护站的高级工程师王合如约来到93岁的孙祥蓉老人家中,对一棵百年古树进行输液救治。从2008年接到老人的求助电话至今,这已是他为这棵枣树诊治的第13年了。春天万物萌发,枣树发芽吐枝,正是为它治病的最好时节。
6月30日,笔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的孙祥蓉老人家中,古朴方正的小院里,两棵老枣树一东一西伫立。夏日的暖阳打在树叶上,肃穆中吐露着生机。
2019年,院子东边这棵树龄约120岁的葫芦枣树被评定为二级古树。葫芦枣在民间又称“福禄枣”,是稀有的枣树品种,既似倒挂的葫芦,又似小猴缩脖而坐。孙奶奶特地把政府发的“树牌”挂在树上,欣慰地说:“这棵树是清朝留存下来的,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它早就死了。”
两棵枣树见证着孙奶奶一家70多年的生活。“你看,它多像是一个女孩在跳舞。”老人指着东边的这棵葫芦枣树,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1945年,孙奶奶和老伴儿从西郊将这棵树移栽到院里;西边的枣树与新中国同龄,1949年栽种到院里。70多年的相互陪伴,枣树早已成为他们亲密的“家人”。孙奶奶说:“每次回家,远远地看到树,就知道到家了。”
孙奶奶有五个子女,都在院里长大成人。孩子一放学,总会带着同学们在枣树下一起做功课,做完功课后常围着枣树嬉戏打闹,美好的童年也被封存进枣树的年轮之中。一到秋天,家里就和过节一样喜庆,孩子们上房摘枣,孙奶奶和老伴一起装枣,每年都能装三四大盆。老人还有一份“赠枣名单”,她会在盆底铺满西边枣树结的大圆枣,上面则铺着东边枣树结的葫芦枣,再用一些枣叶进行装点,这份好看又好吃的“艺术品”已成为街巷的共同回忆。老人骄傲地说:“这儿的邻居,都吃过我家的枣。”
时光一天天流逝,孩子们纷纷长大离家,随着2002年老伴的离世,枣树便成了孙奶奶的“伴儿”。然而,2006年,老人发现两棵树“病了”。树叶蔫了,树枝也无精打采,渐渐地枣子也不结了。
“人病了会说话,但树病了,说不出。”孙奶奶非常着急,在街道办事处的协助下四处求医,希望寻求到治疗枣树的办法。不久后,一位园林专家来给树诊断,原来两棵树都得了“枣疯病”,把病变的枝条砍掉或许会有缓解,但治愈的可能性不大。
“无论我做什么,也一定要把它们救活。” 虽然枣树已近乎病入膏肓,但抱着最后一线希望,2008年9月,孙奶奶拨打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求助,工作人员将电话转到了北京市园林局,林业保护站的高级工程师王合与老人取得了联系。
“枣树发病后往往过不了几年就会死亡,凑巧的是,当时我们恰好在引进试验治疗树木‘枣疯病’的防治技术。”几天后,王合与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等七位专家共同来到院里对树进行现场会诊,最终决定采用打孔输液的方式,将对抗“枣疯病”的药物注射进枣树消灭病菌。
“树有救了!”回想起13年前的那一幕,老人至今都眼含热泪。
因为救树,孙奶奶和王合建立了十三年的深厚友谊。每年五一后,王合都准时来院里给枣树“输液”,老人则守候在一旁,细心观察液体是否成功输入,一旦有问题便马上联系他。就这样,在专家的精心医治和孙奶奶悉心照料下,两棵树逐渐焕发了生机,恢复了从前的活力,果子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春天看树抽芽、秋天分享美枣的日子又回来了。
今年是建党百年,老人从去年结的葫芦枣中挑选了18颗饱满的大枣,用红线串成一条精美的枣串,并放置在一个红色的心形礼盒里。“这就是一颗丹心献给党。”孙奶奶笑着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孙奶奶的枣树得到了救治。2022年,奥运会又要在家门口举办。对于这样的大事,老人想从今年秋天结出的葫芦枣中,再手工制作一份枣串,献给北京冬奥会。
“到那时,我想让世界友人们都看到中国的枣,这不是艺术品,这是在太多人的关心爱护下结出的友谊之果、感恩之果。” 孙奶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