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7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毛毯上的建言

刘 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7月12日   第 12 版)

  《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油画)。
  孙立新 白展望 窦 红

  一张俄式毛毯,收藏在平津战役纪念馆中。这是一条颜色黯淡、以绿色为主的纯毛毛毯。就是这件普普通通的毛毯,见证了我军军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民主决策。

  1948年11月29日,三大战役之中的平津战役打响。12月,我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中央军委制定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役原则,两头分别是塘沽、张家口,这样可切断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逃跑的去路,便于将其分割包围在平津地区。

  东北野战军首长决定,由第44军司令员邓华统一指挥第44军等3个军并附1个师,首先攻击塘沽、大沽之敌,截断平津之敌从海上东逃的去路。

  邓华受此重任后,即于12月16日率部来到了塘沽以北40里的北塘小镇。他亲往前线对地形、敌情等进行实地侦察。他发现,这里是一马平川的盐滩地,敌军层层设防,工事密布。我进攻部队进入盐滩地区,没有任何物体可作掩蔽,将完全暴露在敌炮兵和海上舰炮组成的密集火力网之中,伤亡势必极其惨重。

  12月21日,军委电示:“我军应不惜疲劳,争取于尽可能迅速的时间歼灭塘沽敌人。”

  12月22日下午,担任主攻任务的第44军第131师以一个营作试探性进攻。10分钟后,占领了一小段盐滩地,但伤亡过半。邓华当机立断命令停止攻击。

  晚上,邓华反复思考:攻克塘沽这招棋该怎么下?塘沽地形很不利于进攻,强攻伤亡过大,还歼灭不了敌人,而敌人军舰又摆在海上,无法绕到敌后包围敌人;如果平推,只会把敌人逼上军舰,从海上逃走。到底怎样打,才能避免大的伤亡,以较小的代价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邓华将自己的想法向东野总部发电报,建言:攻塘沽不如打天津对我有利,拿下了天津,也就封锁了平津敌人的海上逃路。

  事关重大,东野首长派出天津战役总司令、东野参谋长刘亚楼等人亲自前往塘沽验证邓华的建议。邓华陪同刘亚楼、肖华、吴福善等人,前往海堤、盐田、河汊一带勘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直工作到深夜,时值隆冬,他们就合盖这条毛毯一起休息。经过现场调研,集体商谈,刘亚楼等人也得出了与邓华同样的结论。

  这时,恰逢有起义倾向的国民党军将领侯镜如捎话给刘亚楼,如先打塘沽的话,解放军会遭到来自海上的国民党军舰和陆上天津敌军的火力夹攻,即便赢了也不合算,因塘沽守敌可从海上逃走。

  综合这些研判和情报,4人联名向中央军委写了“缓攻塘沽、先打天津”的报告。

  12月29日11时,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复电:“决定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5个纵队(军)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转而调集5个军22个师和特种兵部队,以具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兵器夺取天津。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天津发起总攻,29小时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天津,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5万余人,不战而逃,塘沽随即获得解放。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