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6月26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兰考乡村新画卷(百年辉煌·纪实)

纪红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26日   第 08 版)

  一

  初夏时节,当我来到张庄村时,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乡村道、美观的太阳能路灯,以及一排排富有豫东民居特色的两三层小楼;进入一户户家中,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小院、绿茵茵的瓜果树木、漂亮的家具家电……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张庄村,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曾是河南省兰考县最大的风口。上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此治理风沙,让当地群众结束了逃荒的历史。

  这里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

  4年前退出贫困村序列的张庄村,正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是当今中国一个既很有特点、也颇具普遍意义的村庄。

  记得2019年冬,我来张庄村采访时,驻村工作队队长庄艳斐的职务名称引起我的兴趣:张庄村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队队长。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采访途中,我见过“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队”“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等,但张庄村这样的称呼还是第一次见到。

  我知道,对于驻村工作队来说,性质差不多,但张庄村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队让我有了更多的遐想与思索。

  “其实我们之前也叫驻村帮扶工作队。”庄艳斐告诉我说,“因为脱贫了,任务和目标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脱贫变成了稳定脱贫奔小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庄艳斐是个“80后”女子,个不高,瘦瘦的,热情能干。她是兰考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支部书记,2017年3月到张庄村。她说,他们工作队主要是巩固脱贫成果奔小康,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19年,全村有1008户3221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40多万元,剩下的14户39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零。”庄艳斐介绍说,“但这还不够,要实现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要跑出张庄的‘加速度’。”

  现在呢?“2020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79万余元,人均收入达到1.51万元。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让没有能力的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还带动了更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告诉我说。

  二

  57岁的申学风是土生土长的张庄人。高中毕业后他曾外出谋生。201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焦裕禄老书记去世那年,我出生,但从小就听说了老书记的故事。”申学风说。“听谁说的?”我问。

  “我父亲。”他说,“我父亲叫申进忠,1978年得病去世的,当时才44岁,在公社当书记。”

  在申学风印象中,父亲对下属、对家属要求非常严格。一次,一个大队长到他家,带了一袋麦子。父亲很生气,硬是不要,他说你不带走也行,我买。那个大队长只得收下父亲的钱。

  “我懂事以后,包括现在当村干部,一直把‘廉洁公正’四字放在心上。”他说。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调研时,兰考县委郑重许下“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如果我不把张庄带好,就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咱们村党员和老百姓的信任。”申学风说。

  他说,一个村要发展、振兴,摆在第一位的是人才振兴。首先要把人带好,把基层组织搞好。要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觉悟,只有觉悟提高了才能带领群众,才能给群众办实事。

  “怎么提高?”我问。

  “制定六个坚持。”他说,一是坚持每周二组织村两委成员集中学习2小时。二是坚持每月第一个星期四开展党日活动。三是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如土地流转、大棚种植、乡村旅游等重大事项方面,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重大事项公开化、民主化和透明化,提高群众参与村两委决策的积极性。四是坚持党员亮身份。在每个党员家门前悬挂“党员之家”门牌,党员佩戴党徽,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坚持每天义务劳动。每天早上5:30-6:30村干部带头对村内道路进行打扫,通过改善环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六是坚持促进乡风文明,每周五晚上开设幸福家园大讲堂。

  思想统一了,群众认可了,各项工作开展就顺利了。

  “还有激发老百姓内生动力,也是需要我们做的。”他说。

  “如何激发?”

  “用心。”

  我一震。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表述激发老百姓内生动力的一个词。

  他说,把贫困户识别出来后,4个自然村,由每个自然村的两个干部包这个自然村。这样分工,基本保证该享受扶贫政策的,不落下一户一人。利用扶贫政策,家里是危房的,把房子改造好;家里有慢性病的,帮助治病;家里没产业的,帮助他们发展产业。

  即使脱贫,这种模式也不变。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要保证每月到脱贫户家里走访一次,看是不是有返贫迹象。

  他还说,党员干部干事创业除了需要热情与奉献精神,也需要外在激励。县里每半年评选一次“稳定脱贫奔小康”“基层党建”“乡风文明”“美丽村庄”红旗村,所在村每评上一面“红旗”,村干部每月工作报酬标准就有上调。张庄已经获得三面红旗,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风风火火、忙得不可开交的申学风也有自己的困惑。他觉得一个村子要发展,内生动力非常关键,但也离不开外力支持。比方说,他们村发展前景非常好,现在旅游也红红火火,但河、沟、渠以及绿化等基础设施还跟不上,需要完善。如果有外力资金的支持,他们的发展速度会更快些。

  三

  申学风说,在张庄,谁不是听着焦裕禄老书记的故事长大的,哪个不记着老书记的恩情。我很想知道村民是如何记着老书记的恩情,如何像老书记一样不被命运摆布,努力改变现状的。

  “张庄春光”老板叫闫春光,今年35岁。语速不快,非常稳重,有少年老成的感觉。他的“张庄春光”,既养鸡,又做农副产品。现在养鸡规模在张庄最大,农副产品也做得红红火火。

  高中毕业后,闫春光去苏州打工。因爷爷奶奶需要照顾,两年后他不得不回张庄。回到村里,除了两间破旧的土房,十几亩地,什么都没有。但他不想过贫穷的日子。

  怎么办?养鸡!于是,在村里老养殖户的鼓励与指导下,他找亲戚朋友借了4万块钱,建了一个能养2000只鸡的鸡棚。他每天从早到晚住在鸡棚里。

  鸡产蛋了,赚钱了,他觉得生活一下子变得美好起来。可是,2009年的一场禽流感,让他半年多的心血赔个精光。2013年底精准识别时,他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走进了他家,鼓励他继续养鸡,增收致富。

  “他们如何帮的呢?”

  “一是精神上的鼓励,要我鼓起信心,重新开头;二是告诉我能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5万块钱,孩子上学有补助,考技能有补助;三是帮我联系县畜牧局技术员教我养殖技术。”

  2014年,他又筹建一个养鸡棚,装备了现代化机器。好的行情,加上精心照料,那一年3000只蛋鸡,让他赚了近4万块钱。2015年效益更好。

  2016年,尝到甜头的他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贷款30万元建了一个容纳一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并带动3户贫困户在养鸡厂务工。2018年到2020年每年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

  虽然挣钱了,但闫春光没有急于把贷款还完,而是循环投资。2018年,张庄村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发展起来了,他觉得养鸡不太卫生,与旅游有冲突,于是考虑转型。头脑灵活的他多次请教村里的老人,学习传统的石磨香油、榨制花生油、做红薯粉条的手工艺。这年9月,利用传统手工艺开办的“春光油坊”开业了,开在幸福路上,因为传统的手工艺、过硬的品质,这里一下子成为各地游客的必到之地。

  他还把生意做到了互联网上,把“春光香油”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仅一年这个油坊就为他带来了十几万元收入。养殖、转型都获得成功的他,带动更多村民种植芝麻,为油坊提供原材料,让群众增收致富。自开张以来,“春光油坊”年销售额达到50万元左右。

  “现在我的养鸡场有两个村民上班,农副产品加工店有3个,咱们家没有做民宿,主要做产业。”他说,“我相信张庄、兰考会发展得更好,他们发展好了,我这块也会发展得更好。我结合张庄自家种的绿色天然的东西,打造出一些产品,相信很多人会接受的。所以我注册了一个商标,叫‘张庄春光’。”

  他说,“外国人来过张庄好几次。2019年5月那次来的人比较多,有好几个国家政府机构的官员,到了我家里,还到了加工店。他们听完我的介绍,都说‘very good’‘unbelievable’。这句我听懂了,是很好和不可思议的意思。”

  我问他为什么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说,这几年他接触到党员和干部,感觉他们一直在帮老百姓做实事。群众只要有什么困难,党员干部都会及时帮忙解决。不光解决困难,还引导他们如何脱贫致富。要不是他们,张庄哪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哟。

  其实他前几年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了,但感觉自己思想与能力还达不到党员标准,所以没提出来。这几年自己通过努力,产业发展起来了,思想水平也有提高,还带动了一些村民致富,所以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19年他被村党支部发展成预备党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闫春光把5000斤鸡蛋卖了,善款捐给武汉。

  这是现在的张庄。未来的张庄,会是更加丰富立体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