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湛蓝的天空上,飞机划出白色的尾迹,形如宏大的拱门,引得赶集的藏族群众仰头眺望……油画《看飞机》用古典写实技法,定格了古老游牧传统同现代生活方式不期而遇的惊鸿一瞬,传递出西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拍摄于2014年3月26日的摄影作品《生日》,展现了西藏山南地区岗堆乡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和64岁的老阿妈卓玛拉姆一起吃蛋糕,载歌载舞迎接两天后“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场景。只见老阿妈正伸手向孩子脸上抹蛋糕,一老一少笑容明媚,画面后方“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横幅尤为醒目。
近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协、中国摄协和西藏文联共同承办的“雪域新篇——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美术摄影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行。展览通过86件美术和摄影作品,以新世纪创作的西藏题材精品力作为主,展现了西藏的大美风光、人文风貌和时代风尚,并以新旧对比的形式再现了新时代西藏的发展进步。
伴随着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展览的帷幕徐徐拉开:展厅一侧陈列的是美术作品,另一侧则为摄影作品,展厅中央的3件雕塑增加了展览的立体感。丹青影像,交相辉映。在每件作品的标签上,都有详细的作品解读和背景介绍,让观众可以深入感受艺术魅力,进而更加了解西藏的发展变化。
青藏高原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极富特色的风土人情,无不令人向往,为中国美术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富矿和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藏主题一直是美术家们热衷的创作题材,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西藏主题也成为当代中国美术的重要母题之一。
这次展览有40件美术作品,荟萃了老中青美术家们在西藏题材上的艺术探索,其中既有李焕民等已故老艺术家的重要遗作,也有新一代中青年领军人物自信时尚的艺术创新,包括新文艺群体美术家也投入其中,为展现新西藏积极创作,还可欣赏到出自多位藏族美术家笔下、融合传统和当代的新兴艺术造型样式,令人耳目一新,藉以窥见近年来西藏主题美术创作的基本面貌。
展厅里,雕塑家盛扬的作品《卓玛》引人驻足。作品运用浓郁的装饰风格,刻画了一位藏族少女的形象——发辫精致,神情恬静,富有神韵。90岁的盛扬告诉记者,他希望表现出的藏族人物形象,既有喜马拉雅山坚强、刚毅的品格,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气息。因此,他以一个非常普遍的西藏女性名字——卓玛为题,并选用石头作为材料,让该形象不指代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力求表现出藏族人民整体的精神气质。
画家韩书力2020年创作的中国画《唐古拉山下》,描绘了他第一次走过唐古拉山口时,藏族同胞看待来客那友善、纯真的眼神。当年,这个画面给韩书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躬耕西藏美术事业40余年后,他将这份感动化诸笔端,流淌在画布上,也流淌到观众心里。
“我先后多次去过西藏地区,创作了十几幅西藏主题的作品。”画家孙景波说。这次,他带来的油画作品《大山谷》有着浓烈的色彩:褐色山峦和青色天幕显得清冷神秘,牧人与羊群则平添了生机。夕阳把两位牧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在画面上形成了如音乐般的律动感,让人体味到人与自然亘古一体的诗意。
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陶勤认为:“中国美术家通过对西藏自然人文风情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西藏题材的创作创新,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演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审美动力,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份宝贵财富。”
在摄影作品展区,一幅幅照片见证了70年来西藏发生的人间奇迹。其中既有珍藏的老照片,也有近些年摄影家们深入高原、聚焦群众、展现今日西藏的新照片。在这些镜头里,美丽的村寨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欢乐的笑脸洋溢在美好的生活里。
几组新旧对比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例如,一组照片展现了西藏信息化建设成果:左边的黑白照片《其乐融融》拍摄于1978年,强巴群宗一家祖孙三代围坐在收音机前收听广播,眼里充满了新奇和兴奋;右边的彩色照片《信息化走进千家万户》则拍摄于2016年,画面中,西藏年轻人熟练操作电脑,正在学习藏文古籍知识。
《毕业了!》拍摄于2010年6月22日,当天,西藏大学医学院2005级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在布达拉宫广场合影,将学位帽抛向天空。蓝天白云下,他们的笑容无比灿烂。
《藏族群众与火车头合影》定格了2005年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的一幕:一群藏族群众簇拥在火车头前,对着镜头微笑挥手致意。该作品的作者是摄影家车刚。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西藏题材的摄影工作。车刚说,希望能够继续用镜头讲好西藏故事。
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表示,摄影记录时代、反映现实,中国摄协将继续用摄影这种无国界的语言向世界展示美丽西藏,也将进一步团结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好肩负起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