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肖像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很庄重,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强烈情感。”
“中国勤工俭学生求学环境之艰苦让我震惊。”
“如果回到100年前,我是赴法勤工俭学生,我会积极学习、适应环境,不忘风雨飘摇的祖国,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
阳光明媚的5月,法国蒙达尔纪(又译蒙塔日)森林中学和中国湖南浏阳一中的高中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云课堂”形式,探讨一段遥远而又与他们相关的历史。
百年前,数以千计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仅蒙达尔纪这座距离巴黎100多公里的小城,就先后有邓小平、蔡和森、陈毅、李富春、蔡畅等300余人在此学习、工作。
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来到法国?他们的经历又给当代学生带来哪些触动?在这堂特殊的历史课上,40多名中法高中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森林中学的莱亚·佩雷拉说,周恩来和邓小平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远离祖国,来到一个陌生国度学习和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救国出路。看着肖像照中他们庄重的神情,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强烈情感。”
弗拉维安·加瓦耶则对邓小平在法国生活、工作条件之艰苦感到吃惊。“他为了求学在工厂里做工,住在木棚里,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每小时却只能挣1个法郎。他在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令我钦佩。”
浏阳一中的曾国祥说,蔡和森的故事对他触动很大。蔡和森在法国学习期间,经常在公园里边查字典边看报纸自学,直至公园关门,公园的一位管理员被他的刻苦打动,主动当起了他的法文辅导教师。“蔡和森这种对学习的追求和渴望、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念,都很打动我。”
浏阳一中的刘玥芗在观看了《留法百年》纪录片后,对陈毅的经历印象深刻。“他家境贫困,凭自身努力获得公费赴法留学的资格,抱着强国富民的理想,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学习。他对理想的坚定信念与爱国热情,让人深受触动。”
随着讨论的深入,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讨论内容也从具体的人和事,延伸到学习方法和思想认知方面。浏阳一中的王紫嫣说,她从勤工俭学的革命先辈身上学到了三件事:首先是生存,要适应新环境;其次是学习新思想,增长知识,提升自身;最后是学习要与国情结合,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对于很多在蒙达尔纪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段历史比较陌生。本次“云课堂”的发起人、森林中学中文教师王培文表示,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段极为重要的人文遗产,不应被遗忘。幸而如今在法国很多汉语教师的推动下,这段历史已成为法国高中中文国际班的必修科目。在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中法学生对此进行学习、研讨很有必要。
为了让两国学生尽快熟悉这段历史,早在一个月前,身兼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馆长的王培文就带领学生们在线“云参观”了纪念馆。随后,教师们分别组织学生观看《留法百年》纪录片,研读《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关于邓小平在蒙达尔纪生活和工作的部分。
“云课堂”另一位发起人、浏阳一中法语教师喻佩瑶告诉笔者,从去年11月开始,浏阳一中和蒙达尔纪森林中学已经先后举行了6次线上交流活动,追寻赴法红色足迹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学生恩佐·鲁奥说,他的父母之前并不了解这段历史,他在学习后和父母进行了交流。“他们很受触动,感叹这些年轻的勤工俭学生和我们生活的城市竟然有如此密切的联系,中法友谊源远流长。”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