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电 日前,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学生齐聚浙江绍兴,参加第二届全国“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峰论坛,共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汉语+”人才培养开处方。
“‘汉语+’的本质为:充分尊重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教学的各自特点,坚持以中文教学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其目标是培养既懂汉语又懂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论坛上,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胡德明这样描述“汉语+”的概念。
在胡德明看来,应当加强对世界各地,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汉语+”需求情况的调研;培养符合“汉语+”需求的复合型教师;系统开发适应“汉语+”需要的各类教材及配套资源;探索符合“汉语+”的教学理论、模式和方法。
在培养“汉语+”复合型人才方面,各院校积极探索。如,山东师范大学实行“微专业+‘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云南师范大学实行“专业+英语+澜湄语种”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推出“汉语+小语种和国别化”“汉语+线上汉语教学”“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汉语+实践”等课程,形成以汉语和中华文化课程板块为主体、以外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板块和教育教学课程板块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教学体系和以“实践课程为主导”的四元融合课程体系。
与会专家认为,差异化错位发展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要求。
(晓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