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科教观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5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追求数量到提高质量,打造强劲发展动能

中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迈进

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06日   第 09 版)

  新华社发

  国际专利申请稳居世界第一、全球创新指数名列第14……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知识产权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构建大保护格局

  “知识产权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说。

  在立法方面,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明确了故意侵害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此外,专利法、著作权法、刑法均完成新一轮修改,针对故意侵权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法定赔偿数额大幅提高,刑事处罚力度加大。

  与此同时,中国还新设立了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2020年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共协助执法办案1.7万件,结案率98.3%,平均结案周期11.6天。

  在国际合作方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分中心落地上海,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及地方分中心有效运行,设立以来已指导海外维权案件300余件。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完善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说,中国将围绕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处理好保护和使用、安全与隐私的关系,促进数据资源有序进入要素市场。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将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重点专项规划。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表示,多部门将共同发力,打击侵权假冒,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国内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提高知识产权质量

  当前,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数据显示,2020中国全年授权发明专利5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6.9万件,稳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4位,较2015年提升15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并首次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明确到2025年达到12件的预期目标。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表示,高价值发明专利主要是指符合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专利质量较高、价值较高的有效发明专利。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等。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要向高质量迈进,要推动质量提升,要解决现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申长雨说。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转化运用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知识产权经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渠道。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0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4.9%。而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定在30%以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均在40%以上。

  申长雨说,2020年,世界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占到408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围绕知识产权金融持续发力,助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2020年,中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2180亿元,同比增长43.9%。众多中小企业从中受益,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目前,专利转化存在‘两难’问题: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难以被发现、被应用;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难以获取所需的专利技术。”申长雨说,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了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根据计划,正在推动三方面工作:通过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的动力;通过打造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平台,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需求;加强正面激励,对实施效果好的省份予以奖补,以此促进专利转化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