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海外学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5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疫情之下看英国(海外学子看海外)

冯 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06日   第 08 版)

  4月23日,人们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休闲。
  新华社发

  来英国读书之前,我对这里的印象是符号化的:火车、电话亭、披头士、莎士比亚……甚至是007和哈利波特。我会想象自己在大不列颠岛的生活,再一步步细细规划自己的留学生活。

  到达英国之后,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学着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如何在增长学识的同时打开眼界,丰富人生经验。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民众的不同态度,让我在留学生涯中对于这里的文化有了更多别样感受。

  我曾经读过新华社驻伦敦记者桂涛的《英国:优雅衰落》,其中讲述了英国脱欧历程和这个国家的一些衰落迹象。书中序言里的一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圣诞节前的寒夜,我曾在号称“伦敦肚脐眼”的皮卡迪利广场目睹一个乞讨者双手捧着一个塑料交通锥当“喇叭”,对着来来往往、手拎购物袋的男女喊出分辨不清的歌曲。他坐在地上,嘴里哈出白气,一面米字旗披在厚厚的脏羽绒服外,就像一尊雕像,那景象让人伤感难忘。

  这里的软实力仍然在世界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相对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军事力量、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等方面不再引领世界,它较之“日不落帝国”时代毫无疑问地衰落了。当站在这个角度看英国,就会发现它像是混合了落寞、安静与优雅、生趣,自身也在不断调和与适应。

  去年9月我回到英国,开始了为期1年的间隔年全职工作,在当时,中国国内早已恢复了正常生活,而英国疫情却仍旧严重,且不得不在11月初宣布进入第二次全国封锁。这其中有政治原因,也有民众的自我主义,有些人并不相信政府防疫手段,也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纠结”,哪怕政府已决定封城,仍有不同年龄段的人以身试法。

  “自觉”总是不容易,一些本地中年人就很不满年轻人对疫情的不重视。在我身边的英国朋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认真做好防疫措施、保持社交距离,如果真的确诊了是轻症,就谨遵医嘱认真居家隔离;另一类则依然我行我素,的确难以劝服。

  可以感觉到,在那段时间,就如同前几年脱欧全民公投期间出现过的情况那样,不同年龄段公民间的矛盾正越来越明显。有人认为是年轻人开学后不遵守社交规则导致防疫前功尽弃,而年轻人则抗议社会言论对他们的评论并非理性,因为仍旧有不少学生是按照防疫规则做事的。

  可以说,疫情就像一个放大镜,把一些平日里容易被忽视的社会问题放大了。不单单是政治体制和经济,英国作为一个多元化国家,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对少数种族的歧视现象甚至是暴力对待让人意识到,不同背景的群体矛盾依然严峻。英国疫情暴发之初,一些亚裔和黑人学生都表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歧视。很多人因为戴口罩而被怀疑携带了病毒,在民粹主义的干扰下,有人甚至被刻意孤立。

  如今随着疫苗接种推进,英国开始逐步解封,回归正常生活,人们都在等待着和朋友见面、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天的一刻。对于留学生来说,大家盼望的不只是生活恢复正常和课堂授课回归正常,更希望重新拥有安心、舒心的学习环境。如何让这里重现往日的包容与开放,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作者系英国利兹大学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