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海外学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盲人摸象”与“塞翁失马”(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刘茜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08日   第 08 版)

  刘茜子近照

  敲下了邮件里的最后一个字,我点击了“发送”,这封带着毕业论文申请表格的邮件被发送给了考试中心。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回想起过去两年半的求学生涯,计算着已经修完的课程,感叹着初入学时的惊慌失措,看着两年半的时间转瞬即逝,如白驹过隙。就像席勒的诗歌所说,“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时间的手在永不停歇地翻转着,人生天地之间,指间洒下的光阴,点点滴滴的既是感触,更是回忆。

  

  时钟倒转,回到刚读完语言班的那个春天,我还清楚地记得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的兴奋。那时,我开开心心地拖着巨大的行李箱,独自跨越了大半个德国,搬到一个崭新又陌生的城市,满怀期待等待研究生生涯的开始。虽然在来之前也请教了同专业的学长学姐,但是面对马上要开始的新学期,我依旧有些手足无措。

  想来有些好笑,不仅不会自己做学业规划,也没有认真阅读报到注册时领到的新生手册。当时的我,认为只要跟着同学一起按部就班上课就足够了,并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发展和适合自己能力的课程。

  在我第一学期兴冲冲地跟着学姐们扎堆上了几门课后,这样“连象都懒得摸的盲人”的故事结局就是对着考试成绩傻了眼。看着红彤彤的“未通过”,我觉得自己肯定毕不了业了,跟父母视频的时候我嚎啕大哭,这研究生的开始跟我想象的完全不同。

  后来我冷静下来,认真分析了自己出师不利的原因。除了从众选择的考试课程并不很适合自己以外,我还缺乏一个整体的学期复习规划。首先,德国大学与国内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并不一样,德国本科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除了每个专业必修的课程外,还需要自己确定不同方向里的选修课程,学校不同,选修课所占比例也不同,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或安排相关课程。而在研究生阶段,德国大学对专业内的方向细分更清晰。比如,以我的专业“企业经济管理”为例,我需要在9个模块中选择2到3个模块作为必修模块,再选择部分选修课程,之后完成考试,拿到学分。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课程并不是每个学期都开放,因此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期有非常明确的规划,并且尽早开始课程注册。我在最后一个冬季学期时对于一门叫作“社交网络分析”的课程很感兴趣,但由于教授在那个学期休了产假,下次开课最快是一年以后,已超出了我能考试的学期数,因此我只能选择别的课程。

  有了最开始的惨痛经历,在认真阅读学生手册之后,我痛定思痛,毅然决然地在第二学期申请更换了之前所选的必修模块,选择了自己感兴趣和可以掌握的方向,并认真规划了之后几个学期里每学期需要报名的课程。这一次,我终于培养起了做计划的习惯,顺利完成了所有考试。后来,我与关系好的德国同学聊天,才知道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自己做决定、做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虽然最大程度保护了个性和独立,但的确容易在孩子太小时,由于自己不懂、父母也并不干预而碰了不少壁。我身边的中国同学多数与我一样,孩童时期会在父母的帮助和建议下做决定,少走了弯路,但也少了些自己跌倒后再爬起的领悟和成长。

  两种教育培养模式各有千秋,侧重点不同。对留学生而言,海外读书经历的重要价值之一,正是去体验和感悟不同的教育模式。最初的不适应和“扎心”成绩,也像是塞翁失马,让我找到了融合和拓展另一种学习方法的通路。

  (作者系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