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雨落天台山

折远菲/文 杨晓琦/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22日   第 12 版)

  神木市天台山风光

  古老的陕北,苍凉而浑黄,在它坚实的脊背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向东紧贴这座山的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山的西面则是发源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的窟野河,两河间夹出一道峻峭的石梁,名叫天台山。清代道光年间记载,“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地,复有仙桥,绝似天台,故名”。

  心里一直装着这座山,我总想攀上峰顶,领略大地风光。春意渐盛的时候,我和同伴们沿着消融的黄河,赶往目的地陕北神木市天台山。

  站在山下,只见天台山静静地长卧在黄河岸滩,山上的庙宇绵延纵横,直抵远处跃动的群山。一会儿,天空便漫起阴云,风掠过黄河而来,一阵紧似一阵,雨就要来了。

  我们沿着石径大步攀爬,步也急,雨也快,一滴滴冰凉的雨水,在我身边簌簌而下,打在波光粼粼的路面上。我来到革命纪念馆的飞檐下,回转身时,整座山梁已被锁在蒙蒙雨雾里。

  霖霖雨声在山间交响,丝毫没有停顿的意思,品雨也是一番滋味。雨声愈来愈大,我们同时按住纪念馆的门窗,当年的战火硝烟,徐徐打开了。

  在那战乱交织的年代,土匪恶霸当道,日本强盗侵略,就在这时,革命的星火点亮了陕北。红色的血脉在陕北大地上奔流。红二十八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围剿,来到天台山脚下驻扎,当地村民热烈拥护,兵员和物资火速补充。红军指挥员誓言杀敌报国。他扬起头,看到天台山雄踞大地,石接苍穹,站在峰顶,他将天台山前后巡视了一番,目光紧紧盯住了对面的山西地界。这位指挥员就是刘志丹,带领部队在天台山稍作修整,便率军东渡黄河,与日寇展开殊死较量。

  硝烟散去,故事尚在流传。天台山又拔起了一座高峰,就是“刘志丹东渡纪念碑”。刘志丹牺牲后,他领导的部队,在共产党领导下,转战南北,解放中国。就像天台山脚下的窟野河,一路流转,汇入了黄河的曲折回环,最后投入渤海湾,卷起了拍岸的惊涛。

  窗外的雨声小了,天色渐渐明朗,我们也不避这风雨,站在天台山主峰,张开双臂,尽情徜徉。天台山如一柄宝剑,黄河和窟野河磨出了它的锋芒,剑气纵贯南北。这样的情景,让人联想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联想到刘志丹率军东渡的英雄故事。遥望远处纪念碑下,一群又一群的青年,正举着红旗锤炼信仰。

  待我们下山时,阴云藏起了身子,天空彻底大亮,阳光一缕一缕的,抚摸着我们的脸庞。回望天台山,垂直的山壁前,有群鸟喜悦地飞翔,山石上大大小小的孔洞,给人无尽的遐想,一旁摇曳的野花,在蓝天下无声地歌唱……

  灵气涌动,大义浩荡,一座印有红色足迹的山麓,也就有了独领一川秀美的风度。被誉为黄河五十景之一的天台山,之所以远近盛名,想必缘由就在其中。今朝,天台山远离了血雨腥风,迎来了和风惠雨的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