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3月17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这是李保国在笑呢!”(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1))

本报记者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17日   第 01 版)

  1996年秋,一场洪水将河北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的200多亩田冲了个精光。太行山里,田就是命啊!这可咋办?村支书杨双牛愁得直掉泪。

  灾后,村里来了一支“灾后水土流失评估”专家组。散会后,杨双牛收到一个纸条,上面写着:“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纸条背后留了电话。

  走投无路的杨双牛试着打了打。没过几天,一个中年男人带着老婆来到村里,听说是从保定坐长途汽车来的,倒了好几次车。来人叫李保国,是河北农大的教授。

  说是教授,看起来跟庄户人没两样:皮肤黝黑,配着胡子,笑起来总一副憨厚样。村民说,这教授看着很土,不是个讲究人。

  李保国住下了。他腰里总别着钢锯和一把大剪刀,问啥教啥,啥也吃,啥也干。

  来岗底之前,李保国已经跟这石头多、土层薄、不涵水、水旱频发的太行山打了15年交道,琢磨的就是怎么让种不活、不养人的山变个脾性。

  村场本就有果树,但疏于管理,挂果稀疏不说吧还没个正形。李保国给村民人手发了一本小册子,里头是他自己编写的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

  他拿数万元科研经费买了20万个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当时一斤苹果才卖1块来钱,纸袋成本每个就要两毛四。划算吗?农民将信将疑。可等到果熟,没套袋的卖不上价,套袋的五六两的每个卖10元……

  这下,村民都服了。岗底村富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岗山庄”。

  不止岗底,过去30年,前南峪、葫芦峪、狐子沟……一个个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山沟沟里的穷村,硬是在李保国带领下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老山人”李保国的微信群,名字常是“岗底苹果群”“前南峪板栗群”“绿岭核桃群”……手机里的电话号码,一大半都是农民。一年里有200多天,他都泡在太行山角角落落。

  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是把自己变成了农民,也把农民变成了自己,变成了技术的行家里手。

  而今,“富岗苹果”在太行山区369个村,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年产量超1亿公斤,7万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李保国摸索出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带动邢台市荒岗丘陵区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享年58岁。他走后,上万名村民自发举行悼念仪式,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安葬。

  现在,春天一到,太行山区沟沟峁峁的各种果树就开成了花海,人们说:“这是李保国在笑呢!”